1941年德国打遍欧洲,孤独求败,为什么

南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921/9471449.html

前苏联年拍摄的,是一部时长达分钟(近6小时)的鸿篇巨制。该片历时两年,耗资约万卢布,约有名士兵、近名群众、名演员、名摄影师参加了拍摄,也是少有的全景式展现苏德战争初期部分战争史实的影片。

再次回放这部影片,禁不住让人感触万千心绪难平。为便于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在抛开片中所表现的勇敢与悲壮之外,很有必要再次回顾一下80多年前苏德战争开始阶段的前因后果,以拨开尘封的迷雾,还原战争真实的原貌。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被英法制裁,国内百业萧条民生凋敝。而年建立苏维埃的苏联,因意识形态不同更是受到了英法的全面围剿,也是形单影只举步维艰。面对着共同的“敌人”,这对“难兄难弟”终于走到了一起。

年4月16日,德国魏玛政府和苏联签订了《拉帕洛条约》,双方恢复外交关系,在最惠国待遇原则下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关系,苏德都放弃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赔款和财产等要求。条约签订后,德国在经济上给予了苏联大量援助,使其在30年代时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工业强国。比如提前预付一半款项从苏联购入30多万吨谷物,使苏联可以用此笔款项购买德国工业品。另一方面,德国企业借助苏联租让制在苏建立了大量工矿企业,苏联则趁机学习了不少先进技术。后来德国又在原来万金马克贷款基础上追加给苏联3亿金马克贷款,苏联可以用这笔钱向德国购买所需要的工业设备,德国也从苏联购入各种有色金属和石油。直至年,德国一直是苏联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扩大了数倍之多。为此,列宁甚至曾经专门写文章呼吁苏俄人民“向德国学习”。

此外,双方又缔结了一个作为条约附件的秘密军事协定:德国绕开《凡尔赛条约》,向苏俄提供成套武器制造生产线,帮助落后的红军建立现代化参谋指挥和训练体制。苏俄则对德国开放军事基地,让德军能够在那里不受英法等国干扰地训练坦克兵、飞行员及其他军事人员。苏联还向德国开放军事工厂,让德国在苏联研制《凡尔赛条约》严禁拥有的武器。二战时期叱咤风云的德国高级将领,很多都与苏联有着不解之缘。例如空军元帅戈林和“坦克之父”古德里安,都曾在20年代赴苏基地服役训练过。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希特勒上台,尽管他是极端反苏的,但为了腾出手来对付英法,也不得不延续苏德合作。年8月23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随后苏德双方秘密瓜分了波兰。年12月20日,希特勒致电苏联,祝贺斯大林六十大寿:“对友好苏联致以最良好的祝愿,祝幸福和繁荣”。斯大林立即复电感谢:“用鲜血凝聚起来的德国和苏联人民的友谊,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并得到巩固”。

一是希特勒上台前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早就提出,德国人口多资源少,未来的发展空间不是面向北方西方和南方,而是东方。只有攫取东方的土地,充分利用那里丰富的工业资源和各类物产,才能将德国发展成世界大国。而这个东方,指的就是波兰及其以东苏联的广阔领土。

二是德国和苏联年9月共同瓜分波兰后,苏联一系列疯狂的扩张行动惹恼了希特勒。为了保障“战略”安全,苏联提出了构建“东方战线计划”。年11月,苏联用不毛之地向芬兰提出置换其位于列宁格勒西北富饶之地的主张,遭到拒绝后便出动了50万大军进攻芬兰,因遭到坚决抵抗后不断增兵直至余万。最后在付出阵亡20万、受伤70余万的惨重代价后终于逼迫芬兰谈判求和,但苏军在战争中的虚弱和无能表现都被德国人看在了眼底。

同时苏联又逼迫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罗的海三国签订《4国双边友好互助条约》,以建立东方战线。年初,又以三国反苏为名直接吞并了三国(包括根据苏德条约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西南部领土),并将当地大部居民流放到西伯利亚。

年6月,趁德国正在西线对法国发起全线进攻之时,苏联又陈兵罗马尼亚边境,向其提出领土索取要求。要求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并割让出北部科维纳地区。遭罗马尼亚断然拒绝后,苏联干脆出兵强行占领了这些地方,同时又向匈牙利提出领土要求……

如果说苏联抢占波兰、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是得到了德国的默认,那么再占罗马尼亚却彻底冲撞了希特勒的逆鳞。科维纳地区是德国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地,被称为“德国奶妈”,这等于掐断了德国机械化大军的油料供给。据说希特勒得知此事后双拳紧握,不停地愤怒咆哮道:必须以帝国的名义让卑贱的斯拉夫人瑟瑟发抖……

至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一年内侵略了7个国家,共鲸吞邻国土地46.3万平方公里,扩充人口多万。如果说二战德国持强凌弱巧取豪夺让人愤恨外,同期的苏联南征北讨四处撩骚肯定也绝非良善之辈。

三是年,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迪莫维奇·索科洛夫撰写的《二战秘密档案》出版,第一次提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苏联在二战开始前就制定了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年《苏德互不侵犯协议》签订时两国并不接壤,而后苏联迅速西进7国,占领了大量不属于自己的领土,这样双方就成为了事实上的“邻国”。

原本苏联指望当德国和英法打得不可开交、三国兵力都消耗差不多时,苏联再举兵攻入德国,使德国不得不两线作战,以复制一战之功。但令苏联没想到的是,法国仅仅坚持一个月就完蛋了,英国也在不敌之下通过敦刻尔克龟缩回国内。面对已摆脱了劲敌的德国,同是劫掠者的苏联人明白,德国的矛头终有一天要指向自己。故而加快了“大雷雨计划”的推进速度,原准备在6月12日就先发制人进攻德国。

但当时苏联优秀的指战员大都在“大清洗”中被“清洗”掉,而后在扩大“缓冲区”的战争中,虽然苏联都获得成功,但也损失惨重。只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使进攻日期一再拖延,从6月推到了7月。对此,德国当然知道,但对法国的轻易胜利已让希特勒兴奋过度找不着北,“我们总是要先动手”成了以后所有军事行动的指南。

德国的突然进攻打乱了一切,说好的进攻德国变成了被进攻,也使苏联仿佛受了“莫大委屈”一样华丽转身变成了遭到“侵略”的受害者。对此,影片中斯大林和科涅夫在各自讲话中也有体现。

年6月22日德国投入一线进攻苏联的总兵力为个德国师和40个盟国师,分为北中南三个集团军群,总数约为万人(有人说万并不准确,另有28个师在国内做预备队,38个师驻留法国,8个师投入芬兰。此外丹麦还有1个,挪威7个,巴尔干7个,北非2个)。机械化部队只有19个装甲师和14个摩托化师,其余多个师都是共配备了五十余万匹马的步兵师。坦克共有三千三百辆,空军约有近架一线作战飞机(另有架留在西线),其中战斗机不到架,德国就是以此人员装备便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战争游戏大冒险。

年春,苏联为准备进攻德国专门征集后备役人员入伍使部队达到了万人的规模。西部边境约有5个坦克师和23个摩托化旅,另外还有个步兵师和21个骑兵师。为防备芬兰和土耳其,苏军也部署了25个师,在远东防备日本的有30个师。苏联空军共有多架一线飞机(包括新式飞机架),坦克约有近万辆,只是这些飞机、坦克绝大多数质量上要比德国逊色很多。

战争开始后,德军凭借着进攻的突然性和对闪电战的娴熟运用,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优秀的官兵素质,先后发起了几次规模庞大的围歼战,可谓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首先是年7月明斯克战役,以德军第二和第三装甲集团军群为先锋一路向东合围了苏联精锐的西方面军。结果苏军8万士兵战死,5万失踪、29万被俘,门大炮及0辆坦克被击毁,共损失42万官兵,西方面军基本报销。

紧接着是年8月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依旧是坦克部队为先导大纵深闪电出击,苏军伤亡35万余人,4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辆,大炮门,飞机架,外加近80万官兵。

再然后是年9月基辅包围战,因斯大林不允许苏联西南方面军后撤,造成该部全部被德军包围。苏军伤亡20余万,66万人被俘,最精锐的西南方面军几近全军覆灭(仅有2万人突出包围圈)。损失坦克辆、火炮门、车辆辆及多架飞机,外加86万官兵。

最后是年10月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合围战,是德军为进军莫斯科实施“台风”战役初期的围歼战。此战苏军伤亡20万,被俘65万。损失辆坦克和装甲车、门火炮迫击炮,外加近85万官兵。

以上几次大包围战下来,至年10月18日,苏联共损失近万官兵,如果再算上北方列宁格勒和南方克里米亚战线的损失,希特勒对国内吹嘘说“苏联已经损失掉了万部队”大致还是不离谱的。以开战时苏军拥有万兵员来看,短短四个月,苏联就打光了86%的原有部队(不算补充兵员),包括最精锐的西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

维亚兹马战役苏军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后,莫斯科大批人员外逃,难民堵塞了道路。虽然斯大林、国防委员会和大本营留下未走,可是很多政府部门和外交使团被命令撤到内地的古比雪夫。城内盗匪横生,英国大使馆被抢。10月19日,官方宣布莫斯科被围困。苏军开始从南北两线拼命拼凑部队,并在后方加速组建新的师团。同时城内军校学员、警察部队、工厂工人统统上阵,老人妇女孩子出城挖战壕……就连斯大林都亲自给朱可夫打电话“你确信我们能保住莫斯科吗?我忍痛地问你这个问题。作为共产党员,谈谈你的心里话……”

正常看,苏联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德军抽调南北两线加强后的中央集团军群余万大军,面对的是已经风声鹤唳噤若寒蝉的几十万苏军,莫斯科的陷落似乎只剩下了时间问题。然而事实的结果却是,德军在莫斯科被击败,伤亡了50余万官兵,一口气后退了-公里才稳住阵脚……

关于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传统的说法无外乎都是夸大苏军的英勇顽强,苏联冬季令人生畏的严寒还有从远东抽调了30余万悍不畏死的西伯利亚“勇士”,从而力挽狂澜。也有深入一点的说法,强调希特勒让中央集团军群停止前进,抽调古德里安装甲部队南下参加基辅包围战耽误了宝贵的进攻时间……

以上说法不能说不对,但还是忽略了当时德军的真实情况。

首先,德国投入战争时,后备军只有40万,油料储备只够两三个月使用。留作预备队的28个师,除了3个师之外其余全部都参加了夏季作战。德军遭受的伤亡,虽只是苏军被歼灭多万的一小部分,但远非轻微。到9月初,伤亡已达44万人,其中9人死亡。更糟糕的是油料供应捉襟见肘补给不畅,车辆损坏严重维修困难,各部队因野外战时恶劣条件造成伤病减员增多又疲劳至极,无边的泥泞和到处出现的游击队都严重消耗了德军的战斗意志。

至10月23日“台风”战役发起后第一阶段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合围战结束,据年11月6日德军官方草拟的一份文件显示,德国在东线(芬兰除外)个步兵师的作战实力已不超过六十五个接近满员的师,17个装甲师的作战实力已下降到6个装甲师水平。在东线的德国陆军,按编制序列共有个师,但其战斗力仅相当于83个师。而且大战之后,德军已疲乏到了极致。

其次是棉装问题,战争爆发时英美均看不好苏联会坚持住,丘吉尔更是预测苏联的抵抗不会超过3个月。作为主角的希特勒更是踌躇满志,对欧洲各国的轻易征服已经使他深信不疑德国军队乃钢铁之师,部队最迟入冬前就会占领莫斯科打败苏联凯旋而归,所以根本不需要提前准备棉装。一直到德军打到10月末天气已转冷还没有占领莫斯科,德国高层才慌忙下令加快开工生产,并动员百姓捐献棉衣给前线。但几千公里的漫长供应线又时时受到游击队的攻击,即便有了棉装,要及时送到前线又谈何容易。

在苏联欧洲部分的中部,通常在9月下旬或10月初天气会突然变坏,大雨使一切行动减缓速度或中断,直到10月下旬和11月的霜冻使地面冻硬为止。通常在12月初,降雪已不再融化。也就是说,在10月下旬之前,德军要饱受糟糕的土路和泥泞的折磨。之后,又要面临寒冷的残酷考验。很多资料说那年苏联的整个冬天极其寒冷是不准确的,据历史资料显示,年11月德军第二次进攻莫斯科时,气温一直在-1至-11摄氏度之间徘徊,这样的气温算不上极度严寒。真正的严寒出现在12月和1月,那也是苏联大反攻的时间段。古德里安回忆录中也说是因为严寒挡住了德军,其实若身穿单衣即便是在0度的环境下作战也确实算得上“严寒”了,是希特勒的过度自信导致了德军的灾难。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10月14日,勃劳希契以陆军总部的名义下达命令,当然也是希特勒的命令,扼要指明中央集团军群以后的作战任务是对莫斯科围而不歼并拒绝任何有条件的投降。在此前提下发出的各项军事命令把已经集中起来准备歼灭西方方面军和夺取莫斯科的部队再度完全分散开,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将莫斯科团团围住,全部兵力铺开在长约0公里的战线上。相当于将握紧的拳头再次张开,仅依靠手指头伤人。

这个计划遭到了以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为首的全体前线将领的一致反对,大家都认为应该从最近、最直接的路线攻打莫斯科。一是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在寒冷到来之前结束战斗,二是糟糕的路况导致部队的士气已经经不起长时间的无端消耗。最后胳膊拧不过大腿,希特勒的又一次愚蠢将德军送上了绝路。

客观的说,如果按照包克和前线将领的想法打,莫斯科十有八九不保。刚刚大胜之后的德军,虽然疲乏不堪,但气势尚在,不缺乏最后一搏的决心。此时德军共有万人,1门火炮,1辆坦克,架飞机。而对面的几十万苏军部队还在整合当中(南北两线和西伯利亚的部队还没有到来),完全无法抵挡德军进行一次猛烈的全面攻击。这是德军兵败莫斯科的真正历史原因,而非很多人简单一句“苏军勇猛,德军战线漫长且兵力分散”就可以定论的。

纵观二战苏德战争,与其说德军是被苏联打败的,倒不如是被希特勒以一己之力打败的。其游移不定的思想和昏招叠出的命令,让德军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比如原定5月15日进攻苏联,因为要出兵干涉巴尔干局势结果推迟到6月22日,整整晚了一个月多。再比如命令古德里安南下再折返,又使中央集团军群原地踏步停滞了一个多月。再比如经常主次不分打击多个目标,攻打莫斯科时苏联西南方面军被灭已无后顾之忧,却让南方集团军群去进攻顿巴斯,而不是把更多兵力北调进攻莫斯科。再比如战争后期神经质到要求各师级调动都要经他同意,完全剥夺了前线各将领的自主机动权等等。

不管怎么说,历史已逝,对错如云烟尽已散去。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所发生过的最大规模的战争,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堪称是经典的绝地反击战,场面宏大,点面俱全,虽有瑕疵但很值得观看收藏。网上很难找到真正原版的P俄语、国语版本,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私信发送或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9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