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扬生中国必须改变在科技发展中ldqu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始终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是保持科技创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所在地波士顿,拥有大量以研究型大学为中心建立的创新社区,其中最具代表性、创新最为密集的当属由麻省理工推动发展起来的肯德尔广场,如今已经成为大量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空间。一项研究统计发现,21家波士顿地区的医药公司中,只有三家的创始人与该地区学校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见人才培养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密切联系。近年来,在全球科技发展的激烈竞争中,频繁发生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这提醒着我们这些教育者,如果始终处在追赶的位置,即便解决了眼前的“卡脖子”难题,未来依然难以为继。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中国存在着巨大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不得不大量引进海外留学生和人工智能人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是中国海外人工智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来自这5个国家的人工智能人才占到了中国海外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的83.80%。因此,必须改变在科技发展及各领域发展中“追随者”的角色,真正成为引领趋势、占据核心优势的“领跑者”。唯有从人才培养入手,为国家自主培养国际领先的高水平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发展的先机。从世界发展的经验来看,无论是东京湾、纽约湾还是硅谷,这三大世界湾区成功的经验都在于吸引并汇聚了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比例高达40%以上,显著地提升了区域乃至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国际化人才的比重,对于重塑全球人才竞争格局至关重要。例如美国不仅是国际人才的最大输入国,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最大赢家,因此美国一直鼓励从世界各国吸纳各领域人才。据统计,就职于硅谷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中大约有1/3是国际移民;从到年一百多年来,每4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中就有一位是外国移民。人才国际化水平还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联系。根据《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在前20名的国家和地区全都属于发达经济体,瑞士、新加坡、美国、挪威、丹麦、芬兰、瑞典、荷兰、英国、卢森堡位居全球人才竞争力前10名。对高等院校来说,应当坚持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与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双项并举,其中要着重加强自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能力,有了这一源头活水,才能够更好地汇聚和留住人才,持续性发挥人才优势,有效打造国际化的城市群,带动整个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在自主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索:首先,创造开放的环境,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开放的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与能动性,有利于吸收与融合一切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先进技术、制度与经验。如今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高校更加需要以开放的环境,吸引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持续发挥影响力。其次,坚持引进国际化人才与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两条腿走路。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创造适宜国际化人才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在城市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初级阶段,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引进成熟、先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与体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探索与开展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路径与方法。高校可以探索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建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材,从全球范围内全职引进一批具有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执教或研究经历的专家、学者,建立国际化的师资和科研体系。这些专家、学者不仅能带来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也能带来成熟的科研团队、管理经验与学术体系,在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学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平台。国际交流在海外的高校当中非常普遍,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海外学习交流,让他们接触一流的学术氛围,体验不同的社会文化,开阔眼界。据统计,年英国、新西兰、瑞士、澳大利亚、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荷兰等国家高等教育阶段的留学生比重皆超过10%,卢森堡最高,达到47.00%,新西兰为19.84%,英国为18.10%。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欢迎“走进来”,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生,并且在制度上统一管理,让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共同生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与国情教育。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全人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更要重视学生对中华传统、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的认知与学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人才。基于此,注重在通识课中“学贯中西,会通古今,融合文理”,引导学生阅读东西方经典人文与科学著作,结合丰富的学科讲座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对中华传统、世界文明、中国国情与世界发展能够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最后,高校还应当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和美的创造性认知。随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人才的竞争力将更加体现在学生的人文情操、美学素养、创造力与社交能力等方面,只有富于人文素养、具备国际视野,对本民族与人类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刻了解与热爱的优秀人才,才能够肩负起为人类社会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责任。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徐扬生,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起主办,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人民科学家、人工智能开拓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吴文俊先生命名,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国科奖社证字第号),具备提名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资格,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旨在奖励在智能科学研究中取得重要发现,着力实现原始创新与突破,或在人工智能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创造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或者生态环境效益的单位或个人。迄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成功召开十届评审及表彰活动,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创新人才涌现,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转型融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享有盛誉。

「研究报告」

李德毅

谭铁牛

李伯虎

潘云鹤

张钹

吴宏鑫

丁肇中

高文

李国杰

陈霖

郑建华

张军

戴琼海

徐宗本

吴建平

李言荣

鄂维南

吴澄

吴朝晖

黄琳

邬贺铨

卢锡城

郑南宁

倪光南

卢秉恒

宗成庆

赵沁平

柳百成

梅宏

郭毅可

王恩东

邓力

沈昌祥

陈润生

张杰

杨文采

汤涛

黄维

「人物风采」

陆汝钤

钟义信

史忠植

蔡自兴

王海峰

杨强

肖京

高小山

宋士吉

王甦菁

杨辉

任勇

王红熳

周曦

李晓斌

王万良

戴文渊

乔俊飞

王剑

马惠敏

方勇纯

程洪

任福继

唐杰

李坚强

蒋田仔

周建设

宋爱国

程渤

黄民烈

谢广明

陈世明

章乐

聂秀山

王进

丁国如

王金桥

倪东

夏元清

董琦

张磊

王鼎

宫辰

孙宁

孙秋野

许长桥

谭大鹏

史颖欢

李杰

戴伟辉

点击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