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来了,一针见效,已治疗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 http://m.39.net/pf/a_4785588.html

中国首款抗新冠特效药面获批,一针见效!

使用方法和打点滴相同,输液后立刻起效,全程只需注射一次,或可让新冠“变感冒”!

疫苗,只能起到预防作用,必须要有“特效药”才能抑制新冠病毒,对感染者进行救治。

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竞速研发。

此前,美国默克公司研发的一款新冠特效药——莫那比拉韦,能将新冠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50%。

而中国这款“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由两种抗体组成,已按国际标准,在全球四大洲,六个国家,个医疗机构进行三期临床试验,被证实可以将住院和死亡率下降80%。

中国特效药比美国特效药的效果,还强了30%!

并且,目前这款药已在中国免费救治了多名患者。

特效药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张林琦教授表示:

“通过筛选出两个对新冠病毒阻断力强大的抗体,让它们协同合作,就能对付新冠病毒。同时,治疗产生的抗体,可在人体内可存留9至12个月,对预防感染也有一定作用。”

在目前所有面世的新冠特效药中,中国团队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数据。

01

张林琦教授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

病毒要到人体细胞里面,才能自我复制。为此,病毒用一种表面蛋白,来打开人体细胞的锁,而抗体基本就是把表面封堵住,有种打群架的方式,阻断病毒“钥匙”,让它无法和“锁”接触上……

寥寥数语,听似简单,

但是真正实施,却异常艰辛复杂。

年1月11日,疫情爆发之初,医院收治了两名有武汉旅居史的夫妻,二人双双确诊新冠。

此后,一场寻找病毒抗体的工作,拉开序幕。

人的B细胞库无比庞大,要从总数为“十的十几次方中和抗体”筛出来,无异于大海捞针。

早在那时,中国的科研人员就已预见到:未来病毒可能出现变异!

为减少变异影响,便将两种或更多种抗体组合起来,挑了两株中和活性最好的、作用病毒靶点完全不同的抗体,发挥“1+1>2”的作用。

全院多人接力,24小时轮班不停,

最终,硬是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从8位康复患者的B细胞中,成功分离出株抗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

年2月9日,克服重重障碍,这珍贵的株抗体及其编码基因被艰难送达北京清华园。

清华大学医学院,接棒再战!

这次的任务,是从这些抗体中挑出杀伤力最强的‘战士’,再用这些‘最强战士’的基因大量复制出最具杀伤力抗体的“黄金抗体”。

为了完成任务,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林琦、王新泉教授率领科研团队鏖战了整整多个日夜……

这支“中国新冠特效药”攻艰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

4名教师,1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生集结而战,

为“跑赢”新冠,整整2年,所有人0休假。

去年春节,大年初一到初七,实验进入“昼夜无休”状态。

除了吃饭和睡觉,科研组几乎无人踏出实验室。

实验室设备有限,需要借助上海更先进的高精设备同步辐射光源,精确地用晶体学方法解析病毒进入细胞的机体结构。

团队连夜打车从北京到上海,“人肉”运送晶体结构。

深夜的上海实验室里,

这批来自千里之外的晶体一个个进入设备……

一个、两个、三个……

终于,运送的十几个晶体中,最后一个闪出了特别漂亮的衍射!

所有人都激动得掉了泪。

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计算机,清晰地分析出它的结构,通往新冠特效药的关卡又打开了一座!

这是世界首次高分辨率解析出“钥匙”和“锁”之间的结构基础。

形成蛋白质结构后,药企腾盛博药继续接棒。

国际上,同类产品的价格高达美元/份,而中国人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老百姓都能用得起!

有记者问:

特效药全面推向市场,是否会改变中国的防疫政策和方式?

张林琦教授肯定地回答:

一定会,有药和没药是天壤之别!

在疫苗之后,

中国人再拥有了自己的新冠特效药,

关键时刻,不会被他人“卡脖子”了!

02

迎来,肆虐两年之久的新冠仍未终结。

截止发稿时,全球新冠病例已近3亿,美国单日新增50万例领跑全球,欧洲过去7天报告近万例……

新年第一天,17国遭遇单日新增病例最高。

1月1日的法国新年庆祝因疫情取消了烟火表演

面对疫情,新冠“疫苗+特效药”被认为是人类最后的防疫组合手段,全球战“疫”进入新的阶段。

世卫组织(WHO)统计,目前全球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个,中国有26支,约占世界的19%。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批准的新冠疫苗超25款,其中中国有7支,占比28%。

5支来自国药集团(武汉所和北京所)、科兴生物、康泰生物和医科院生物所的灭活疫苗,1个来自康希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1个来自智飞生物的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

年,国产疫苗供应近50亿剂,

年,中国成了全球对外提供新冠疫苗最多的国家。共计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国籍组织提供了近20亿剂疫苗,发展中国家迄今获得的疫苗大多数来自中国。

和研发特效药一样,

研发疫苗,也是一场生死战。

年9月8日,陈薇将军步入人民大会堂。

全国人民都看到了她的英姿飒爽,

而久未见女儿的老母亲,看到电视却急了:

“我女儿的头发呢?”

短短半年,乌丝变白发。

从年农历大年初二,

逆行出征、进驻武汉,她没休息一天。

实在没时间打理,头发只能一剪再剪。

重压之下,青丝尽褪,两鬓斑白。

无数个日夜,带队磨着石头过河,太难了。

采访中记者问: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想过退缩?

久经沙场的女将军说:

“有啊,有很多,这种退缩来自于方方面面……”

但她随即近乎哽咽道:

“但既然国家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了,

也带出这个团队了,

你这个旗帜不能倒,

你这个精神不能退!”

说完,她落泪了。

我想很多年后仍会有人记得,她铿锵有力的话语: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

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

都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54岁的女将军率队,

熬战多个日夜,

一支小小的疫苗,成为了祖国最硬的王牌!

“我不知道埃博拉的危险吗?

我不知道新冠危险吗?

我没有家庭吗?

不是的,我一直觉得我们是军人,

来自于人民,反哺于人民。”

燃乌丝春华,织就国之铠甲,

从天光乍破,到暮雪白头。

03

年一路霜雪,除了光,还有影。

赵振东,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专家。

2月,国家卫健委疫苗研发工作组找到了他。

“国家急需一位疫苗研发技术支持组长,

工作特殊:只能帮五条技术路线的12个研发单位出主意,却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自己的研究要无偿分享,以解决研发中的各种难题……”

这意味着:

要舍生忘死“参战”,却永远无法走到台前。

赵振东,毫不犹豫地领命开拔。

此后多日夜,他连续奋战在研发一线,

疫苗研发、中和抗体筛选、复制子体系构建、抗毒药物筛选……

小小的7人实验室,灯火不息,一日未休。

赵振东(中)和实验室组员

一名组员写道:

“好几次累得想哭。而50多岁的赵老师,除了实验室工作,还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工作,日夜连轴转,没喊过一句累。他总说,进度可以再快点……”

作为“疫苗守护者”,他深知:

时间就是生命,

疫苗早一天问世,便可拯救万千生灵。

然而,他竟没能等到那一天,

9月17日,因持续工作、过度劳累,

赵振东牺牲在研发一线,年仅53岁。

生命的最后36小时,他的行程令人泪目:

“武汉参与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任务;赴长沙参加学术会议;因担心实验进展,又急着返回北京……”

9月16日17点36分,

他在办公群中分享了一篇文献,

这成了他对学生们最后的“嘱托”。

3小时后,他突然发病,倒在了首都机场……

甘居幕后的影,燃尽了自己。

生前9个月,他总结了新冠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抗体等研究进展,参与起草了五部门《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完成了国药北京公司、武汉公司以及科兴公司的生物安全联合评估,为新冠疫苗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争名利,甘于奉献。

他的温暖一路呵护着12支中国疫苗研发团队,

在一片黑暗中,他曾说:

“不要急着说别无选择,

也许,下个路口就会遇见希望。”

而今,春光乍现,

他却永远长眠在了料峭的寒冬。

04

全国科技周闭幕式上,

有一人作为科学家代表第一个走过了红毯,

他叫段凯,来自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全球首支新冠灭活疫苗。

那年1月,他们接到疫苗研发任务时,

武汉的疫情正“深不见底”。

交通封锁,无法出行。

“谁愿报名参战?看不见的敌人,风险很大……”

话音未落,工作群里炸了锅,

“我报名!”

“我请战!”

“马上回所,请命参战!”

……

科研尖兵来自各地,原本过年刚回到家乡,

年夜饭没吃完,便急急逆行回汉。

张通行证被紧急批复,

数百名中国科研人逆向疾驰、生死竞速。

那年1月25日,大年初一。

疫苗研究一室的卢佳接令后,

连夜从安徽老家自驾赶回武汉。

一路风尘,她只匆忙喝了口水,

便“全副武装”,扎入了P4病毒实验室。

卢佳博士

安徽老家,2岁的女儿哭着留言:

“妈妈,我好想你,你什么时候回家呀?”

她哽咽,却不能哭,

防护服中不容泪水。

全负压空间下不吃不喝,

连轴活体病毒检测16小时后,

走出实验室,已是第二天凌晨,

她终于拿出手机,给孩子回话:

“妈妈现在睡在世界最高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里,这可比五星级酒店高级多了……”

天真的孩子回到:

“妈妈,好玩吗?你要早点回来啊,要不我都快忘记你的样子了……”

“卢姐,你活检艰险,我质控护航。”

质控员王文辉,大年夜放下筷子,

从河南老家,穿越重重关卡,归队!

右一王文辉

“活检、质控,怎么能少了中试?!”

中试员万鑫,大年夜告别妻儿,

从新洲逆行返汉,归队!

万鑫

“还有我们制剂配方,一个不能少!”

女博士郭靖,独自驾车从黄冈急返武汉,

效力评估、免疫原研究……全部归队!

郭靖

那晚的武汉,城空了,

黑戚戚的夜色下,街道空空荡荡,

一批批逆行者,却星夜直奔武汉生物所而来。

无一人退缩,无一句多言,

全部一头扎进实验室,与病毒“零距离”肉搏。

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少食少水,降低如厕频次。

厚重的防护服中,挥汗如雨,

防护镜在脸上压出了一道道红痕。

实验室、生产车间、采浆站……

此后多个日夜,无1人休息,

三班倒连轴转,人均日工作16小时,疫苗研发,从启动到获批临床试验,仅用时98天,整整提速了8倍。

2月26日,陈薇生日,领导发来生日祝福。

她只回了八个字: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年1月1日,中国新增新冠确诊例。

刚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提供了两个非常惨烈的数字:

自新冠疫情以来,全球感染人数已超2.84亿人,死亡人数超万。

谷歌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增病例数已连续三天突破万关口,本周三更是激增32%达到万。

而随着超强传播奥密克戎的浪潮疯狂涌来,这两个数字可能将继续攀升。

在“德尔密克戎感染海啸”之下,横跨四大洲的20多国均“情势堪忧”。

昨天,英国政府宣布: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目前已经处于“战时状态”,目前英国卫生安全局已宣布将从12月31日起停止提供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的每日更新数据。

丹麦、英国等五国的形势已相当严峻,近期暴涨的新增病例数已超过此前峰值的两倍。

在此前曾奉行“新冠清零”政策的澳大利亚,新增病例更是已超过之前最高峰的五倍!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新冠“疫苗+特效药”能否阻挡其前进的步伐,为人类构筑一道强大的免疫屏障?

目前,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目前,全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不过,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令人略感欣慰的声音。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全球范围内在年,有能力与信心控制新冠的流行,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12月17日,张文宏也发文表示:

这将是最后一个寒冬!

年,最好的新年祝福是“健康、平安”。

即便是最残酷的岁月里,

中国人仍然彼此鼓励,充满愿景。

这信心的来源,是背后站着强大的祖国。

特效药研发成功,无数网友跟帖怒赞,

厉害了,我的国!

非典,从分解基因到1期临床,用时20个月,而新冠,仅仅用了2个月。

10倍提速的背后,是最顶尖的科学家在舍生忘死

是最有效的制度在保驾护航

中国首批以身试“毒”志愿者,鲜为人知:

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敬桢,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党委书记朱京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段凯,武汉血液制品公司党总支书记李策生……“我的工资最高,当然我先来。”是最敬业的工人在拼命托举

是最克己的百姓坚守不添乱

西安封城,

1天完成了超千万人口的核酸检测。

封城正当考研日,又逢降雪。

辆车免费接送,多名警力全力护航,10.68万考生全部按时参考……

浙江疫情,又一场全员核酸检测,

寒夜中浙江大学的学子排着整齐的队伍

镜头拉近,是一张张认真读书的脸,

青年如此,未来可期!

诺西那生钠,唯一可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药,

一针5毫升,价格70万,

一年要打6针,否则孩子只能等死。

上月,国家帮大家,把价格打下来了!

这种药正式被纳入医保了。

现在的价格,只要3.3万。

虽然对普通家庭,还是很大的负担。

但相比于70万,

给了多少孩子生的希望,我们不敢想。

治疗一名新冠重症病人要花多少钱?

武汉一名医生曾发微,

总治疗费用为.9万。

对很多家庭,这是不能承受之重。

但国家,给我们兜了底,

相较于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一床难求”,

中国无疑是全世界最安全的避风港。

相信众志成城,打败新冠,只是时间问题。

,向祖国致敬!

当五星红旗从天安门传到加勒万河谷,

战士的铮铮誓言,更激起豪情千万!

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