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思布朗纳哈姆雷特影视评价

黑暗的悲剧

《哈姆雷特》是由肯尼思·布拉纳执导、同时主演的剧情片,于上世纪末年在美国上映。影片由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改编,讲述了中世纪的丹麦宫廷中,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本改编的提名。可见,《哈姆雷特》在口碑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影片中的剧情和原著相差不大:丹麦王国城堡的露台上,几名值夜的士兵突然遇见老国王的鬼魂,惊恐万分,于是就把这个发现秘密地告诉了王子哈姆雷特,后者决定去一探究竟。见到了父亲的幽灵,知道皇叔克劳狄斯毒害亲兄篡位的真相后,哈姆雷特近乎疯狂,他一心想着复仇的计划。天生阴郁、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得他失去了报仇的良机,但随时要爆发的满腔仇恨,驱使他误杀了躲在帷幕后偷听他和王后谈话的大臣波罗纽斯。祸不单行,深爱着王子的波罗纽斯的女儿奥菲莉亚,反倒在精神恍惚中不幸溺水身亡。克劳狄斯挑拨奥菲莉亚的哥哥莱尔提斯同哈姆雷特决斗,并欲用毒酒和毒剑杀死王子。哈姆雷特第一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国王为哈姆雷特设下的毒酒喝了下去。第二回合决斗中,哈姆雷特击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反戈一击。随后王后中毒死去,莱尔提斯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挣扎着扑向克劳狄斯,杀死了他,自己也毒发身亡,故事落得了悲惨的结局。

毫不夸张地说,男主角肯尼斯·布拉纳近乎完美地还原了哈姆雷特王子,他声情并茂的独白以及略显夸张的举止都将这个角色的内心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奥菲利亚,由凯特·温斯莱特饰演。这是一个心路历程跌宕起伏的角色,从一个可爱美丽的姑娘,到后来被哈姆雷特恶意重伤,再到最后因为丧父之痛而被活活逼疯,女主角表现得亦能纯情,也能疯癫,实在是恰到好处。

哈姆雷特作为整部悲剧的核心,他的身上也透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气息。整部影片中,他多次感叹生命的渺小易逝。他对着镜子念出那句著名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生命的意义不过是一场生与死的选择。看着挖坟人对待骷髅的随意,他也联想到这些人生前的光鲜和智慧,感叹他们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自己的生命也终将消逝,成为无人问津的一具骷髅。

那么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有这种观念呢?一方面父亲的意外之死让他痛不欲生,感慨生命无常;另一方面,从他对待世间生命的冲动、任性,不加珍惜,也足以见得。奥菲利亚看似与他如此深爱,可他仅仅是将其看作一颗棋子,在复仇的道路上,他不允许任何人的插足。于是,就连最心爱之人他也能恶言相向、恶意中伤,劝她削发为尼,这般始乱终弃。奥菲利亚虽然伤心欲绝,但幸而有父亲的安慰,使她得以解脱。可哈姆雷特杀父之仇未报,仍然固执地任性行事,将躲在窗帘后的波罗纽斯残忍杀死。父亲突如其来的死亡成为了压死奥菲利亚的最后一根稻草。哈姆雷特的暴虐在这两件事中显露无遗。可以说他替父报仇是行侠仗义,但这些意气用事的举动也无疑将他刻画成一个自私自利的恶人。

如果影片只描绘了这么单一的人物形象,或许显得片面。就情节发展来说,哈姆雷特其实是冲动和克制共存的,看似矛盾的结合体。但这里的“克制”又是贬义的,与其说他克制,不如说他精明到了极点:他绝不在国王祷告赎罪之时暗杀他,以免以德报怨;国王虽然躲过了一劫,但波罗纽斯就没有这么走运了。或许,这就是哈姆雷特所认为的命运的使然——人终有一死,也是他为自己脱罪的说辞,因此他全无忏悔之意,还认为这是多管闲事的下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消逝,而哈姆雷特却将尸体移走,想要欲盖弥彰、销声匿迹。波罗纽斯身为堂堂御前大臣,葬礼却是暗中操作,更是让他的女儿为之发狂。然而前奏一出,悲剧的乐章绝不会就此终止,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要营造全军覆没、无人生还的下场。

《哈姆雷特》达到了悲剧的极致。细究这样一个悲观主义者,他对于生命易逝的感叹,不禁让人联想到《赤壁赋》,其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感慨不正是在说明同样的问题吗?探索生命的意义从来就是人类从未停歇的使命。仅从这两部文学著作自身而言,他们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前者传达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性,而后者却是在人生的渺小中体悟活在当下的豁达,这是一种乐观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这就是文学意识形态的永恒。

老国王的鬼魂

总而言之,《哈姆雷特》是代表了悲观主义这一派的旷世巨著,而这部电影版有着演技在线的主角、恰到好处的改编、引人深思的内涵,也可以说是诸多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