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西何以衰落了
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更像初唐时代的预言。
事实上,由于偏离中原的缘故,汉唐之前的江西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并不繁盛。
江西的发达,最初可能起源于西晋末年北方士族的衣冠南渡,隋唐后才日益好转,宋明时期至极,暂时引领天下骚动。
不仅是科举,二十五史(包括《清史稿》)中列传的江西人也多达八百多人,其中不乏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著名人物,而陶渊明、曾巩、黄庭坚、晏殊、周必大、杨万里、姜夔、汤显祖等著名文学家,却没有一个不是文坛名流。
据统计,自唐朝开科到清末年废除科举的一千多年中,江西共进士一万余人,占全国进士的十分之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初建文二年(年)、永乐二年(年)的殿试中,江西人不仅包揽了前三名,而且还占了前十名。
宋明时期的江西何以取得如此耀人的成绩?
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江西是丘陵地带,又有长江天堑与北方相隔,历史上战争不多,规模、烈度也不大。
与黄河流域、华北平原相比,江西环境相对和平,有利于生产,可以吸引更多的北方移民。
人类天然喜温不喜冷,到了冬天,连东北的老铁都急忙去三亚避寒。天气是北方最大的敌人。
从国民经济命脉由东西向南北,的经济重镇也由黄河向长江转变。
气候变化是真正打乱国家经济版图的原因。
唐晚期算是江西省经济的萌芽阶段,主要还是要有利于通江达海这一要素,只是江西不是靠长江,而是靠赣江,古代尽量走水路,价格便宜,量又足,那时岭南的货要卖到北方,最近的路线就是要翻过大岭到赣江,从赣江到鄱阳湖,再到长江,再到运河。
其次,从秦汉到唐宋,的经济文化重心不断向南转移,江西作为承接的前沿,是这一历史大趋势的受益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宋明时期江西的繁荣实际上是汉唐中原文明的再生和复兴。
在这条贸易线上,洪州(南昌)、江州、吉州、景德镇等重要城市相继诞生。
宋明时期洪州因为太富裕,甚至一度被称为“南都”。
虽然我还没有去过景德镇,但是一查景德镇的发家史,就发现和贵州茅台镇一样,经济规律也是一样的。
景德镇和茅台镇以瓷器和白酒而闻名,其实他们最早站在水道上的贸易点,景德镇是南北贸易线的一点,茅台镇是贵州到重庆贸易线的一点,大家首先聚集在茅台,当地酿酒的酒店想酿造好酒招揽客人,酿造茅台。
景德镇也是大家来这里落脚的,匠人们发现这里的高岭土很好,燃料也很多,容易做瓷器,正好这又在贸易线上,便于把货带出去,才聚集在这里做瓷器。
一处发不发家主要看贸易线,贸易线是经济基础,茅台酒和景德镇瓷器实际上是贸易线上的附属品。
唐末安史之乱杀得北方人心惶惶,大批人逃难到江西,江西人口从天宝元年的户上升到元和年间的户。
五代十国时,江西属于南唐后方,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一样逃避战乱,人才资本全部奔向江西,宋时江西约有万人,众所周知的宋江西名人:王安石、曾巩、晏殊等,其实祖先从中原地区逃往江西,属于古代难民,就好像爱因斯坦第二次世界大战跑到美国一样。
那为什么跑江西不跑广东呢?
还是因为江西有贸易线,率先发财。
上海有选择,谁会选西藏?
拥有人才和资本,再加上贸易线的基本盘,逐渐发展起来。
唐末江西省出了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全江西进士人数居全国第三位。
从宋代到明代,江西发展到历史巅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来自北方的客家人逐渐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入江西,经过唐朝安史之乱,宋靖康之难,多次北民南迁使江西自宋以来逐渐赶上全国的发展步伐,逐渐超越,北宋时期,江西人口在万左右,居全国首位。宋明时期,江西经济有多繁荣,看江西景德镇就知道了。仅此一项就每年为朝廷赚很多外汇。更何况江西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粮食、茶叶、布匹等农产品畅销全国。当时有句谚语叫:“三天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
经济的繁荣也创造了文化的鼎盛。江西有两个著名的书院,鹅湖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唐宋八大家就有三个是江西籍。数据显示,明朝时期,江西共有多名进士诞生,占明朝进士总数的一成多,而状元人数也高达17人,被称为朝士半江西,因此说,当时江西的文化程度绝对是名列前茅。
其中宋元明三朝,江西书院数量一直居全国第一,白鹿洞书院当时居全国第一。
书院是生产人才的地方,两宋时的词人,江西有人,湖南只有17人,明朝江西有个进士,居全国第二,湖南只有个进士,居全国第十五。
江西历史上共有进士人,占全国10.7%,状元40人,占全国8.09%,从唐朝到清朝,江西人28个宰相,62人副宰相,江西三大书院白鹭洲书院,年科学考试中状元文元祥,40人进士,全国九分之一以上
第三,江西水土环境有利于农业耕作,气候适宜,自然灾害少。因此,北方移民引进耕作技术后,江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宋明时期的领导者。
另外,由于宋明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动,江西实际上成为当时经济地区的中心,长江、赣江和大邡岭商道像大十字架一样贯穿全境,特别有助于江西经济的发展。
针对这一现象,韩国学者吴金成在其新著《矛盾共存:明清时期江西社会研究》中还指出,由于无数商人和商品经过这条交通线往来,赣江沿岸的原有城市更加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新的中小城市和定期墟市的诞生,各地生产的茶叶、棉麻、烟草、瓷器、纸张等相关农业、手工业也随之繁荣。另外,贸易产生的交通创造了船夫、纤夫、脚夫等运输业劳动者,人口的频繁流动也带来了经济活力和各种事物。
关于赚钱和读书这件事,广东人曾经被江西人虐了一千多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成就江西今天的衰败之路。
首先是陶瓷优势的丧失。
原本世界上只有我们知道陶艺,欧洲人非常贪婪,安排几位传教士以传教的名义在学习陶艺,年被称为殷弘绪的法国传教士,以与江西巡抚的关系混入景德镇,在这里为人们免费治病获得信赖,进窑学习陶艺,年他把学到的一部分技术写成信寄给法国,但法国对此感到不满,认为技术不全面,殷绪又在景德镇卧底10年。
年,也就是说,欧洲最初模仿的技术,后发国家学习先进国家实际上经历了山寨阶段,现代德国模仿英国,美国模仿德国,日本模仿美国,日本模仿美国,模仿欧美,这些都是工业发展的必要阶段,山寨也是学习成本最低的进步方式
一些愚蠢的学者说假冒是我们中华民族没有创造力和思想约束力的。这些学者没有看到他们舔过的欧美祖先是怎么做到的。
对于法国人盗窃瓷器的行为,我以前也很生气,现在想起来,人类文明肯定是在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技术不能独占,他们偷走了我们的技术,迟早有一天历史也会告诉他们,还给我们其他的。
欧洲人最早发明陶瓷的是美第奇家族,也就是为文艺复兴提供资金的美第奇家族,我去意大利的时候,拜访过他们家,当时不知道他们家族有多失败,蒙着脸,这个家族收到埃及苏丹送来的陶瓷礼物后,吓了一跳,叫了很多工匠模仿,但是没有人模仿成功。
欧洲人会告诉你,德国奥古斯都二世命令两个炼金术自己研究制造瓷器,其实是吹牛,那两个炼金术自己研究制造瓷器是在年,法国人殷弘绪六年后才从发回第一封信,年发回第二条封信让欧洲人明白了制造陶瓷技术,彻底改变了欧洲陶瓷工业,欧洲人对自己偷学了技术感到尴尬,于是编了一个故事,说自己再次发明瓷器,反而欺骗了今天的人,让他们看起来特别的工匠精神。
一七二二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刚好在这时,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年九十九,江西人不知道的是,欧洲人正在埋头研究著殷弘绪寄来的信件,喜气洋洋,从此欧洲战火四起,撸起袖子准备挖断江西人的财路。
但没有师傅手把手教,只靠理论知识是不行的,欧洲人手边的情报一点一点摸索,烧出来的陶器还是玩不了江西人,就连日本人也玩不了。
再说一句,日本人掌握烧瓷技术,是万历年间他们派人去侵略朝鲜,劫掠了一千多名朝鲜匠人回到日本后才掌握的,而这些匠人的技艺,又是人教的。
你看看欧洲有关这段时期贸易的文献,就知道他们自己也在烧瓷,但还是进口了大量的陶瓷,比如“十三行”是十八世纪初才建立的,之后一百年还进口了大量的瓷器,说明当时欧洲要么质量不好,要么数量跟不上。
十八世纪晚期,英国伯明翰有一个名叫“月光社”的民间团体,月圆的时候常聚在一起,搞得像狼人一样,其中有几个人专门研究如何把瓷器弄成瓷器,该团体的韦奇伍德在英国发现了高岭土,年该团体的瓦特(改进蒸汽机的人)和博尔顿发明了两侧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韦奇伍德再一次改进了该双动蒸汽机,并将其应用于瓷器生产,结果成功地解决了诸如粘土研磨和制坯等十分费力的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爆发出惊人的陶瓷产量,也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年,韦奇伍德家族又发现在高岭土中添加牛骨粉,烧成的瓷器更白,发明了我们今天常见的英国骨质瓷器,这种价格低廉、品质优良的瓷器开始占领陶瓷的欧洲市场,此后欧洲瓷器遍地开花,它们不再简单地模仿,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元素,产品越卖越好,工艺越来越精良,江西陶瓷的生意也因此一落千丈。
陶瓷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七个陶瓷品牌分别是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瓷器,匈牙利的赫伦,英国的威奇伍德,德国的麦森,法国的柏图,西班牙的雅致瓷偶,日本的鸣海,甚至没有一个品牌。
不要紧,江西人不哭,赣江不是还有通南北的水道吗?陶器的钱没了,水道的钱还在,这一天总还是过不下去。
可惜江西很快就连中两枪,水路优势也没有了。
仅仅30年后,英国人就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年鸦片战争计算,几个较大的战争,战场都在江西,如太平天国运动,江西鄱阳湖地区是其主要战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赣南受红色政权建立之苦,五次围剿;抗日战争期间,长沙会战前后数年,以今赣西北地区为主战场,日军和我军在之后的拉锯战中,伤亡数十万,尚不包括日军的大屠杀,其他因瘟、灾祸等细枝末节而难以计数的战役,则是近几十年来,江西人口急剧减少,战乱频仍。在太平天国之前,江西的人口大约有万人,而太平天国以后,这一数字已经减少了万。
太平天国十几年战争,江苏死亡万人,浙江死亡万人,安徽死亡万人,福建死亡万人,江西死亡万人,湖北死亡万人,湖南死亡万人。
江苏,安徽,浙江也很惨,这个先放着,今天咱们先谈江西,江西一省就失去了人口的48%。
年,江西人口万人,湖南人口万人,一个世纪之后,在年,江西人口为万人,湖南人口为万人,可见太平天国战争对江西造成的损失。
然而,在江西战场上,石达开的军队似乎比湘军的名声要好得多,据《纪平江勇事》和《湘军志》的记载,湘军在江西各地烧杀抢掠,石达开的军队却没有骚扰百姓,而且《纪平江勇事》是地主家庭出身的邹树荣所作,本该痛恨太平军,《湘军志》是湘军自己人所著,两种文献对江西战场的描写,真实性都比较高。
江西省的县志中也有记载,湘军在江西“连土匪都不如”,湘军从九江打到南京,打出一座城屠杀一座城,一路屠戮,据说总共屠戮了上百万人,年攻占九江后,将守城的太平军及其家属两万多人杀死,又大肆屠杀城内百姓,连湘军将领彭玉磷都无法忍受。(克复九江屠城)
江西湘军之所以如此狠毒,主要是为了搞钱。
湘军队虽然不拿朝廷的薪水,但是打仗非常费钱,维持着巨大的战争费用,全靠向民间伸手要钱,湘军队当然不会放过江西大户。
-年,根据袁首乐《湘军经费清单的发现及意义》的记载,湘军军费万元,江西分摊万元,湖南分摊66万元;-年,湘军军费万元,湖北分摊70万元,江西分摊66万元,湖南分摊23万元;-年,湘军军费万元,江西分摊.8万元,安徽分摊万元,湖南分摊万元。
那么这些军费到底是如何分摊的呢?
“捐输”是《湘军志》所说的主要方法。
按照现代文翻译过来:就是礼貌的抢劫。
湘军会冲到各省大户那里,告诉他们朝廷会给你封官,或赏赐你,还不快点谢恩,另外麻烦你自愿捐些银子,不捐的话,我手里的刀子快坏了?
郭嵩焘曾主持过这一工作,在汉口、衡阳等地建立了劝捐总局,各州、县都有劝捐队,拿着刀子挨家挨户找人要钱,没银子的就抓去做劳役。
之后又刮了几次地,实在没钱了,就在各省收买路钱,一般各省是1%-2%,江西最狠,收10%。买路费从年开始推广,年时全国买路费总共要收万两,足够湘军一年的开支。
经过太平天国与湘军的动乱,江西从此元气大伤,再加上搞不定京广铁路,江西两大财源从此断绝,上千年积聚的财富在战争中也被湘军抢光,战争期间江西科举停止,连人才也从此断绝。
订立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过去清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座城市与老外做生意,而现在英国人又要求增加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座城市,这样与洋人做生意,就不需要经过广州一个地方,货物也可以直接到达上海、宁波,因为上海位于长江之滨,到上海的客流量较大,大大减少了赣州水路的流量,沿赣江的城市迅速衰落,上海迅速崛起,进出口总额很快超过广州,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在近代之前,由于江西的地理位置更加靠近江浙,也就是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所以同样是南北走向的赣江比湘江更有优势。就拿当年的茶叶贸易来说,福建、安徽、江西三省的茶叶,都是以水运为主要运输工具,经长江、鄱阳湖、赣江等河流,一路南下,越过大庾岭,到达广州通商口岸,而作为南北交通要道的江西,更是当仁不让。从元代开始,从大都到九江到广东的主要交通路线都要经过江西。但是近代以来的铁路建设却让江西成了一个交通闭塞的地方。这是粤汉铁路建设的原因。即现在的京广铁路武汉至广州段,从武汉南下后,转向西南,全面跨越湖南,从开始时的湖南沿粤汉铁路迅速形成了一条工矿企业城市带,对湖南的经济发展帮助很大,尤至今天,在湖南的一些大城市中,都有百年前沿粤汉铁路建设的城市,如长沙、衡阳、株洲、岳阳、郴州等。回顾江西,自近代水运优势被铁路等现代交通取代后,一直缓慢而艰难地向前迈进。虽然很早就建起了南浔铁路,但仅限于长江鄱阳湖的一方,对全省的带动作用不大,三十年代修建的横跨南北的浙赣铁路,也只限于赣北赣中,广袤的赣南地区直到年才有了京九铁路的开通,比当年修建的粤汉铁路晚了近90年。而且这还没有考虑到由于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因素所带来的巨大差异,所以江西在现代的落后,铁路的滞后也是一个问题。
三是人才断层现象。
那时候,有些报刊杂志和外省人对江西的评价,就很有说服力了。就像有些人说的,“江西虽然富有,却没有风流”;《东方杂志》也说,“江西官绅,多半是讲故事的”;《民国日报》也说,“江西人性情保守”。
有些人说,江西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地区,有山有水,历史上从来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只要肯勤劳耕作,不致饥荒。所以,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必然趋向于保守。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同样的盆地心态在内地许多地方都存在,不是江西独有的。
晚清江西籍京官胡思敬却在《国乘备闻》中提到了一个现象:江西做官为无党派人士服务,如道咸之交,陈孚恩、万青藜、胡家玉等居高临下,被挤陷,一仆不再起。万青藜本有协揆之望,李鸿藻忌他的资望在前,又唆使清流进攻,以至年久失修。胡家玉探花出身,原是大官,因曾国荃弹劾被逐出军机大臣。此后,胡因江西钱粮事与刘坤一争功,被左都御史降为通政司参议,旋即退职。对于这一点,胡思敬不免叹息道:“以家玉之刚直使气而败,以藜自守而不振,孚恩浮在两党之间,宜其更负时弊也。自己的玉下垂三十年,江西没有三品的京官.”
被称为朝中无人难做官,江西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比如新式教育,江西发展较晚,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到了年,江西才派了10个学生去日留学。截至年,江西留日学生已近人,但与湖南等省相比仍显落后。此外,江西的留学生大多局限在日本,赴欧美的留学生很少。
简言之,陶器、水路的断绝,使江西没有了增量,太平天国动乱,挖掘了江西的存量,京广线断绝了江西的希望,这是江西衰落的几大主因。
元末明初的战损,国立中正大学的解体,江西填湖广的人口迁移,陈孚恩站队的失败,这些都是次因,只要财政状况好,江西就能恢复元气,但江西财源断绝,才是真正的主心骨。
此后,江西陷入困境。
通读历史你会发现江西代表了华南的文气,多出文人,而湖南代表了华南的武气,多出将军。
作者/来源:前海渔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