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丹麦的那些故事
“沟通和理解,是消除文化差异和消弭误会的最好方式;而包容和求同存异,则是融入文化和社会的必备素质。作为在丹麦求学并生活共7年的中国人,这是我最深刻的认知。”
CBS国际商务与政治专业
Mina
投稿人简介
CBS毕业典礼
蒋铭娜(Mina),年到年高中期间至丹麦作为国际交流生,在丹麦本地hostfamily中寄宿一年,在丹麦高中完整度过高二生涯,能熟练运用丹麦语,并通过家庭和学校深入了解本地文化习俗和居民性格。Mina年重返丹麦,在哥本哈根商学院(CBS)国际商务与政治专业本硕连读,至年毕业,在丹麦生活了7年的她,可以给我们分享哪些经验呢?一起来看看吧。
从民族性格中看文化差异
丹麦“父母“”和亲生父母在本科毕业典礼
我国文化讲究含蓄婉转,“看破不说破”和心领神会。但丹麦人普遍直截了当,他们更多会根据对方展现的言语来理解其真实意愿。比如我在初到丹麦家庭时,因为哥哥Jonathan是曾经来过中国的交流生,他特意嘱咐我,若有任何需求务必明确表现出来,不要不好意思。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吃饭时,如果还需添加食物,在国内大家更多会委婉推拒一下再盛饭,但如果在丹麦这样做,丹麦人会真的将餐盘和剩余食物都撤走。
同时,丹麦人普遍“外冷内热”,在彼此了解之前会显得冷淡,但一旦进入交谈阶段,就会展现出热情的一面。不过一开始的冷淡可能会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印象,此印象容易让不了解的人望而却步。对此最好的适应方法,就是“硬着头皮上”。
从生活习惯中看文化差异
人山人海的丹麦Parken足球场
不仅是在民族性格方面,在生活习惯上,中丹也存在一定差异。相比之下,丹麦人的生活更加随性,通俗来说就是不如中国人那般讲究,这种随性体现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上,他们夏天喜欢赤脚出门,房子不偏好精装修,更多使用原木,出门旅游会“走到哪里算哪里”,非常随遇而安,时常有种“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
丹麦人从小就养成课后户外活动的好习惯,一起参加活动也正是丹麦人拉近距离非常重要的方法。除此以外,丹麦人从小耳濡目染绿色生活方式。比如垃圾分类的概念,在丹麦垃圾精细分类早已深入骨髓。我在丹麦生活期间,垃圾要根据硬塑、软塑、玻璃、报纸、纸箱、厨余、金属、家具、电子产品等分别存放,扔垃圾时也要扔到不同的地点。
我身边的故事
自从年9月重返丹麦就读CBS,我联系了当地跨文化交流组织AFSInterculturalPrograms的负责人,自愿成为正式志愿者,想帮助更多的国际交流生后辈感受当地文化。
丹麦国际交流生组织的活动
年12月,正值圣诞节前夕,我接到了负责人的电话,有位中国学生遭遇了困境他的家庭深感失望,双方都很迷茫,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所在。我欣然答应,与负责人驱车赶往哥本哈根城郊,抵达那名中国男生所在的家庭。
在这个男生身上,我发现他性格相对腼腆,对于寄宿在丹麦家庭因为“麻烦人家”而感到“不好意思”;他的家庭成员个性属于“大大咧咧”,并未注意到他有所求,即便感知到他的不开心,但因为他闭口不言,也不明白从何而起。久而久之,双方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经过跟双方的一对一交谈,我决定帮他们破局。破局的开端在于敞开心扉。于是我邀请大家回到客厅,告诉他,他的家人非常爱他,希望他把他们当做一家人。所以如果有任何想法,一定要大胆的说出来。经过我的开导和劝说,男生放松了许多,也变得敢于表达。有一幕让我我印象很深,他不好意思地抿了抿嘴,问我“我也爱你们”用丹麦语如何说,我回答了他,于是他略带紧张、但非常真诚地对家人们说出他一直想说却不敢说的话:“jegelskerjerogs?(我也爱你们)”。
我也爱你们(丹麦语)
听到这句话,他的家人们来到他身边拥抱了他,久久没有分开。我详细解释了中丹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异同,告诉他们这属于交流磨合中非常普遍的问题,只要双方能做到真诚以待、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就能跨越文化的壕沟,拥有一段毕生难忘的经历。双方表示赞同,并表示在未来都会尝试做出改变,增进沟通,了解彼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在那之后,每隔两个月,我都会和男生及家庭沟通一次,了解近况。事实证明,那一晚是个良好的开端。男生开始尝试走出舒适区,“将自己当成丹麦人”来生活,主动学习丹麦语,参加高中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家人一起课后运动,积极参加丹麦重要节日(如圣诞)的准备,也不再惧怕用生涩的发音与人交谈;而他的家人也学会包容他的习惯,会与他探讨中文,也会在中国春节时带他去哥本哈根中心参观舞狮,去中餐馆品尝家乡的味道。
直到年夏季他回中国,期间一直与丹麦家庭相处融洽,危机得以化解,我成为正式志愿者后的第一个任务,至此也圆满结束。如果用一句话分享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感受,我想告诉大家:“沟通理解是开端,求同存异是关键”。
图片来源:
Mina
Colorbox
欢迎和我们分享你的丹麦故事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查看投稿细则及要求
丹麦科技创业中心是丹麦驻上海总领事馆下外交机构,隶属于丹麦外交部和丹麦高等教育及科学部。中心旨在帮助丹麦企业对接中国创新生态系统,与初创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企业、公共机构及私营企业建立联系。我们也向丹麦科研工作者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见解,并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及合作项目。
ID:icdkshanghai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