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堂丨女人与海

人文课堂

海上大明

公元年,郑和带领船队开启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航程万余里,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的壮举,也是一场传播东方文明的探索之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阅读之声《人文课堂》推出《海上大明》,更多完整音频,欢迎移步“云听”APP。

郑和下西洋船队人员众多,还包括女性,这在古代航海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古代航海传统忌讳女性登船。古人认为女人身上阴气太重,让她们上船很不吉利。这种禁忌并非见于中国,西方甚至更为明显。十六世纪的丹麦法律就有这方面的规定。

女性登船的禁忌,有迷信色彩,但航海是人与自然的搏击,在大自然面前,女性不具备男性生理上的优势,自然不符合船上人力资源的集约化。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为什么要带女性呢?因为这个船队太庞大,持续航行时间又太长,一次远航一般在两年左右,历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支近三万人的队伍,衣物损耗很大,单是鞋袜就三十万双,加上衣服、被服等生活用品,没有几只船根本载不了。考虑到舟师官兵登陆作战等因素,实际需求量可能更大。而沿途西洋诸国,生产力本来就很落后,生产能力明显不足,沿途就地补给很不现实。官兵衣衫鞋袜消耗大,易损坏,有女性随队前行便于及时缝补。

郑和船队中的女性很多是裁缝。船队中还有一种特殊职业需要由女性来担任:稳婆。

稳婆俗称接生婆,是旧时的职业女性。西洋诸多番国不仅经济落后,医学技术更显得原始,甚至不懂接生技术。婴儿出生时,一些土著人甚至用锐利的石片割断脐带,死于难产或产后感染的母婴在这些番国相当常见。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稳婆实践经验丰富,既帮助土著人接生,还为他们传授接生技术。她们与船队中的职业医生一起,传播了中国先进的医术,也促进了当地的文明开化,是一项深得人心的惠民工程。

郑和船队中的女性随员,官方史料中缺少记载。船队中的医官、医士来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地区,术业各有专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下西洋人员的需要,对海外番国可能出现的疾病,也足以作出有效的处置。

史料记载,西洋有个吉里地闷国(今印度尼西亚境内),这个国家气候很特殊,上午炎热,下午又变得很寒冷。外地来的人很容易感染疾病,生病以后十有八九都会死亡,原因就是这个地方多瘴气。

郑和船队到达的国家,当时死于瘴气的人特别多。所谓瘴气,是高温湿热气候下的热带传染病,多为现代医学中的疟疾、斑疹、伤寒、霍乱、天花等。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医官、医士,基本上都是南方人,擅长热带传染病的医治。

这些医官、医士,在海外开展的医疗活动,既包括为当地百姓施药治病,还包括针对当地卫生状况及流行病的调查,以及异邦药材的采购,从而带来中医、中药的新发展。比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西洋”药材,像波罗蜜、乌木等等,便是对郑和下西洋成果的吸收。

从刘家港(江苏太仓)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亚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历时两年多,永乐五年(年)九月,郑和完成了第一次远航回到了京城。遍历西洋,郑和船队给西洋诸国传递文明。这种文明的传播虽然充满了公益与无偿的色彩,但在西洋各国,郑和船队仍然遇到不可预料的挑战。

播讲人简介:

章宪法,明史学者,安徽省铜陵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明季闲谭》《明朝大败局》《明朝大博弈》《海上大明》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2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