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农业成功的奥秘产业升级不能靠垄断集团
丹麦的贵族地主的权力却受到国家压制,商品生产集中在无数自由“农业企业家”手中。蔡非丹麦人口多万,面积略大于中国的台湾省。但在年的世界银行排名中,GDP总量却能排到前40名,超过了人口上亿的埃及和孟加拉。丹麦是世界第一的猪肉出口国,每年万头生猪的出口量,约占世界年出口猪肉量的25%。丹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牧草种子生产国和出口国。另外,丹麦航运业、制药业也在世界上领先,可谓“小而强”的典范。很多文章都说,丹麦走的是历史上罕见的“农业工业化”之路,由一开始就面向世界的农业商品化,逐步实现产业升级,特别是20世纪前后用效率更高的畜牧业取代传统的种植业,更进一步升级为高科技农业,丹麦能生产出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及加工品,这是丹麦经济发达的根源。但历史上走农业商品化,为他国出口农产品的国家不少,例如17世纪的波兰就和丹麦一样,靠出口农产品为主。那为何只有丹麦能不断实现产业升级,爬到世界一流位置呢?很多文章又告诉你:因为丹麦农业是合作制农业,农民们在对外销售,技术方面合作起来,组成一个个灵活的“农业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不断调整进化,最终实现了成功。但上面回答其实还是没解决问题:为何丹麦农民能用合作制的方式组织起来?而历史上其他国家,如邻近的德国、波兰的农民却做不到呢?究其原因,还是要从近代历史上去找答案。17世纪的时候,丹麦和波兰在国际产业链上,都是初级农产品的出口国,都依靠将农产品运往更发达的西欧来盈利。当时波兰种植大量的小麦和黑麦,但种出来却不是自己食用而是用于出口。波兰全国小麦的消费甚至比不上英国的一座城市。丹麦也是这样,由于自身缺乏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又远少于英法等国家,唯独国土面积大部分都是耕地,于是凭借靠近经济发达的西欧的地理位置,成为“欧洲粮仓”。但在工业革命开始后,这个地位却岌岌可危。因为在19世纪80年代,蒸汽轮船技术进步,终于使得来自北美的粮食可以廉价进入欧洲市场。而北美粮食生产成本远低于欧洲,欧洲农业国的粮食卖不出去了。丹麦和波兰都必须想办法找活路,波兰的耕地控制在贵族地主阶级手里,他们同时也掌握了政治权力,因此他们选择强化农奴制,把农民留在土地上。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等法律手段,强行降低自身粮食生产的成本,来与北美粮食进行价格竞争。反观丹麦,丹麦的耕地主要掌握在没有政治权力的自由农民手中,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实现产业升级寻找“蓝海”,从种植农业转向畜牧业,生产奶酪黄油和肉类来维持生存。之后几十年丹麦农村的结构走向解体,三分之二的丹麦农民放弃农业,走向城市或者移民到其他国家,可剩下的1/3农民则通过合作制成为了“农业企业家”,面向国际市场出产畜牧业产品为生,从而奠定了未来丹麦发达的基础。总结一下:波兰的商品出口掌握在垄断阶层手中,这些垄断阶层不仅垄断了经济,还掌握有政治权力。面对国际竞争,他们对需要大笔投入又有风险的产业升级没有兴趣,而选择加大对国内的压榨来保持利润。而反观丹麦的社会结构,贵族地主的权力却受到国家压制,商品生产集中在无数自由“农业企业家”手中,这些农业企业没有国家护航,只能从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方面挖掘潜力。最后还真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所以从丹麦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平衡的社会结构有多么重要。要想培养面向世界的强大产业,国家保护多了会形成垄断集团,保护少了会被外国产业冲垮。国家权力应该既保护国内产业,又要压制国内垄断集团的成长,尤其应该警惕他们获得政治权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又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作者系武汉历史文化学者)
上一篇文章: 疫情暴发后,这些丹麦人想到了中医新华网 下一篇文章: 俄罗斯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人口港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