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是暖大于冷还是冷大于暖年轻人必看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据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已有2.5亿人次,占比18.1%,老年保障已经刻不容缓。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养老提出了新的考验。
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率先试点新养老模式,即我国政策制定出““养老策略——居家养老比例为90%,社区养老为3%,机构养老为7%。但事实上却是“98%,1%,1%”。就在年轻人需要背负无数重担无暇顾及老人、老人不愿意去社区和机构养老的危难之际,我们引入了“报团养老”的新概念,这无疑为探索中国养老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是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必定会经过重重检验,对此有人认为抱团养老是暖大于冷,也有人忧心忡忡的批判抱团养老冷大于暖。
姑且称“暖大于冷”为正方,“冷大于暖”为反方好了。
正方理由有以下几点:
①抱团养老在国外有多年历史已发展成熟。
“抱团养老”概念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发展至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体系相对于完善,能很好的缓解当下养老需求。
②抱团养老很好的缓解了“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等老年人社会问题。
中国农村城市发展相当的不平衡,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人口的暴增更是使这一问题加剧。
城市务工人员增加带来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家里的亲人得不到应有的照料,甚至意外病逝家中都无人知晓。
难道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城市发展吗?在面对社区、机构都难以到达的偏远地区,难道抱团养老不是最优解吗?
抱团养老让同村的老人可以彼此照料、相互依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老人在身体这一块得到保障。难道这还不能成为抱团养老暖大于冷的理由吗?
③抱团养老真正给予了老年人自由权利,而不是整天带孩子和洗衣做饭搞卫生,也不是在机构过着准时准点的被安排的生活。
抚养子孙,大部分老人是心甘情愿也乐意去做,但因为年龄、身体、育儿理念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一小部分老人并不能做。我们不能因为大部分人可以就忽视少数人的意见。
带孩子意味着所有的精力都要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就会导致一旦失去“照顾孩子”这件事之后,老人就会变得手足无措,因为他并没有去 到了晚年,他便会越来越依赖于子孙,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抑郁、焦虑、低价值等各种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才要鼓励老人“抱团取暖”,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回自我价值,最终享受上美好的天伦之乐。
④抱团养老可以让老人从同辈群体上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最懂老年人群的只有他们自己。老人们聚在一起,生活上相互帮助,情感上互相慰藉。
相比居家养老,缓解了空巢老人的孤独,同时也避免了社会、机构养老中,太多老人杂居在一起,彼此之间的矛盾摩擦不可避免。
而“抱团养老”都是一群彼此熟知并且在生活和行为习惯上能够一致的老年人。这样就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
据心理学调查显示,多运动、多交流、多思考的老人比长时间坐卧、极少与人沟通、精神麻木的老人在心理更加的年轻,也更加的长寿。
老人们从同辈群体上获得的乐趣远远大于其他方面,这也很好的证明了抱团养老的可测量性。
但有也有反面的声音认为其实是“事与愿违”。理由如下:
①“报团养老”作为“舶来品”是否经得起本土化的考验还有待商议,因为它并不具备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化体系。
抱团养老并不是像其他基础学科一样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鲁迅都曾批判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我们就只是单单照搬国外那一套制度,我想问可行吗?
清朝看到列强大炮所向披靡,直接照搬生产,但实际上列强能发出大炮枪械是因为他们的科技生产力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准,是自然而然的。
而我们照抄的那一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定下了工业基础,但也只是空中楼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抱团养老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要经过时间的漫长考验的,不是想当然的看到“好处多多”就不管不顾。电信诈骗刚出来的时候,人们也是这样蒙受损失的。
②抱团养老一起居住的老人是否会因为经济、生活习惯、价值观的差异导致心情阴郁甚至有抑郁倾向。
抱团养老是一种集体生活,集体生活自然有集体的好处,如安全可靠。
但对于老年人来说,集体生活是忧虑多于温暖的。
为什么这么说?哪怕是自己生活了四分之一人生的家庭都免不了油盐酱醋茶的争吵,在学校也会因为同学、宿友不同的观念冲突产生矛盾。
为什么我们就应该认为老年人的集体生活一定没有冲突呢?就一定是美好且和谐的呢?
我们不曾经历过老年生活,但根据媒体的报道提示,抱团养老内部的的确确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
案例:河南的刘阿姨和当初工厂的几个好姐们,也是受到媒体上关于“抱团养老”的宣传而决定搬到一起居住。
他们在郊区选择了一幢复式别墅,算起来也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们最开始是五个人,到后来最多时发展到十多个人,可之后,又慢慢地减少。
现在,别墅里就剩下了3个人,其他的人,有的回去“自己过”了,也有的成员又跟别的团抱在一起。
最开始大家彼此都很其乐融融,每天约着一起去买菜做饭,晨练,偶尔还出去旅游。
可是日子久了,矛盾却也多了起来。毕竟是在一起搭伙过日子,大家一起住一起吃。所以,刘阿姨就要求同住的人每月交块钱的生活费,其它的各项开支比如物业费、水电费等等另算。
刚开始,大家虽然说都交了伙食费,可有的人慢慢就不平衡了,觉得太贵,自己在家过,用不了这么多钱。也有人觉得有人退休金多,一个月五六千,可自己只有两千多,人家要吃好的,自己将就就行,每天做三四个菜都是“便宜”了那些爱享受的,他们想吃好的,应该多拿钱。
也有人开始计较,有人吃得多,带得多,有人饭量小,或者这个月生病了,或是家里有事没在这里吃多少,可伙食费为什么不退呢?
如果再遇上房子里有损坏的地方,还有谁要是住院了,大家伙儿摊钱的时候,矛盾和争吵就更大了。有的人觉得没必要,有的人觉得别人贪便宜。
最后,最一开始的这五个好姐妹也因为钱的事儿,搞得不欢而散。“抱团养老”非但没有报成,反而丢了几十年的情分。
这还不能说明抱团养老的问题所在吗?
人性叵测,十年老友也可能变了个样,人与人之间的的温情也可能因为那微不足道的利益冲突而消亡。难道抱团养老还不是冷大于暖吗?
③抱团养老并不适合所有老人。
首先,老人要能够完全自理,手脚灵便,具备“抱团”的基本身体条件;
第二,老人们生活在一起的的生活习惯相对要一致;
第三,老人们的经济条件也得旗鼓相当;
第四,老人要年龄相当,都在一个年龄段内,年龄差距不大。
比如50—59岁之间一个年龄段,60—69岁之间一个年龄段。70岁以上其实就不建议“抱团养老”了。70岁以上是高龄人群,是高发病时期。
那么最适合抱团养老的人群是50-69的老年人。
但是根据我国退休年龄最新政策,未来可能要延迟退休。也就是说60岁以下的退休人员或许将不复存在,而60岁-70岁的还在工作的人群也没办法抱团养老,7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他抱团养老。
所以本就存在争议的抱团养老或许会随着中国国情的改变而失去该有的优势,到最后只剩下一身缺点和遗憾。
但抱团养老真的一文不值吗?
仔细看看那些成功的案例,其实他们都有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包容彼此”。
要想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光靠家庭、社区、机构养老是绝对不够的。
因为此时我们将老年人精神生活抛到了一边,只去谈论他如何的安全,却不想他是否需要这份“安全”,也不想这份“安全”是否能给予他真正的精神慰藉。
但老年群体能,他们懂彼此,知根知底,要想回忆从前还能久违的“年轻”一回。
事实上共同生活的人最缺少的是包容与宽待,没有包容看待任何事物都是尖锐的、冲突的;没有宽待别人的能力也永远不能去接受自己。
“抱团养老”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工具并不能左右使用者的思想。
相信不远的将来,美好的道德观念会让更多的人乐意去接受这安逸的老年生活。
看到最后的你,如果喜欢本文的话,不妨留下你的足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