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小众基因的BampO,微缩了一部
BO
早在乔布斯联手沃兹尼亚克之前,PeterBang就和SvendOlufsen对上眼了。Peter是典型的工程师脑袋,一心创新、实验、开发新产品。Svend也是工程师,但性格上更加善于社交,是经商的一把好手。就这样,BangOlufsen诞生了,也就是现在视听品牌BO最早期的原型。
想当年硅谷式的车库创业还没开始流行起来,两位工程师直到推出第一款产品Eliminator后,才从一直“寄居”的Olufsen父母农场的阁楼里搬出来迁入离家不远的——丹麦西北部小镇Struer的一家工厂里,令人惊奇的是,从此那里的生产制造一直延续至今。
BO这个品牌今年92岁,没多久就能称之为“百年老店”了。现在的BO是丹麦皇室御用品牌,在全球各地开有体验店;虽然起步远远谈不上高端,但它现在服务的主要客户群就是那些对着四五位数标价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高端人士。
话虽如此,若要单凭高昂的定价来把它比做音响界的劳斯莱斯,想必BO并不会同意。劳斯莱斯旨在做极少数人的生意,但BO却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并接受其高品质的设计,只是它自有一套筛选用户的标准。
BO标志性的简约logo,大概是合伙人Olufsen创业阶段做过的最合算的买卖之一。根据记录BO设计历史的《TheArtoftheImpossible》一书所记录,当时年仅16岁的一位学徒、日后成为丹麦知名漫画家的HenningDahlMikkelsen设计出了这个标志,本要以5丹麦克朗的价格卖出去,但Olufsen对这个logo实在喜欢,于是给付了两倍价钱。现在兑换过来大概只值1.5美元,但在当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回想起来,这笔交易仿佛预示着BO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简洁有力的设计,以及为了作品精益求精的投入。
一部微缩的丹麦现代设计技术史
在音响效果方面,BO不乏受到质疑之声,网上不少测评都指控BO的音响质量如何如何跟不上它的价位。但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欣赏BO的颜值。
说BangOlufsen的发家史是一部微型丹麦现代设计史也不为过。BO的设计一直独树一帜,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多年都是根据每个产品来具体招募外部设计师作为顾问。他们的理念是,外聘人士不了解公司的生产能力,从而不会被当下的限制条件所束缚,更有可能设计出前卫大胆的产品。换言之,跟技术为主设计助攻的传统理念恰好相反。在BO,设计没有束缚,技术则更像是用来解决问题的途径。
所以,我们在BO的产品里不难看到前卫到甚至显得古怪的设计,但自创始的九十多年以来,他们的产品其实深受德国包豪斯的影响。一方面,BO在设计上敢为人先,另一方面,他们的设计始终以满足基本功能、除去繁复形式为根本原则,
Eliminator
BO最早期的产品Eliminator(意即“消除者”),与其说是音响,不如说只是一个内置的零部件。当年,正是BO的这款产品让收音机可以直接插上交流电,“消除”了收音机里原来电池的存在。
几年之后,包豪斯的实用主义才开始兴起,因此这款最早期的产品上仍不乏装饰元素,比如旋钮和机身上的纹路和细节,木纹和粗糙的质感在视听体验又加入了触觉的享受。
Hyperbo
年,BO推出了明显受到包豪斯影响的Hyperbo,线条流畅简洁,功能上整合了收音机、留声机和扬声器,不过当时的市场反响并不如外观更华丽的前期产品,一共只卖出了40台,目前仅剩一台样品放在BO博物馆里展出。
Beoplay-a9
年,BO第一次启用Beo的产品前缀,从此这个命名贯穿了BO的不同产品线,从贵价高端的BeoVision电视到隶属最新推出的子品牌BOPlay、面向年轻消费者的BeoPlay无线扬声器。
其中,BeoVision最先于年推出市场,产品附赠一个手提箱,用来避免搬运时损伤电视屏幕,这也是便携概念的首次尝试。BO还曾推出可以“变形”成手推车的电视,以及整合收音机和电视的一体化视听装置。
Beogram
年,由丹麦工业设计大师JacobJensen设计、全球首台电子控制直角唱臂留声机Beogram获得ID与SIM大奖,得到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青睐并成为永久藏品。这也是JacobJensen为BO设计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他奠定了BO的设计美学与调性,自年开始跟BO合作,此后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为其贡献了件作品。
年,MoMA特别为BO的39件产品设展,这也是MoMA历史上第四次为一个品牌举办专场展览。至今为止,共有18件BO产品成为MoMA的永久性设计收藏品。
BeoSound
年,BO推出了内置收音机的六碟CD播放器BeoSound,由英国设计师、曾任BO首席设计师的“电子产业设计天才”DavidLewis所设计,据称最初的设计足够放下十张碟。在那个年代,能在墙上挂这么一个换碟器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据说,JacobJensen和DavidLewis互相其实有些看不顺眼——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一山不能容二虎,而他们一个是大师一个是天才——但这不影响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奠定了BO在工业设计方面的地位。
BeoLab90speaker
年,成立九十周年之际,BO的音响工程师和德国设计公司合作,推出了BeoLab90有源音箱,造型上“没有明显的前后之分”,高频、中频和低音单元分布在音箱的不同表面,制造度环绕声的效果,看似扭曲怪异的艺术品,其实都是以功能为设计重点。
可以看出,在公司的前三十年里,BO的设计并不特别激进,产品更侧重于技术上的创新,可见其受包豪斯的影响。直到20世纪50年代,今天这种技术与设计并重的理念逐渐形成,BO开始了跟外部设计师合作的工作模式,典例就是Jenson和Lewis。传统上,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总会矛盾不断,但这在BO,二者之间保持密切合作,几乎所有设计师都对BO的工程师表示欢迎。BeoplayA9的设计师ivindSlaatto就曾这样表示:“真正好的工程师是非常开明的,在BangOlufsen,工程师绝不会说‘这不可能’,他们是‘创意生成器’。”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设计本身有多奇怪,BO的管理层都无权干涉设计师的想法,只能接受或否认,只有设计师有权修改,这都是为了尊重设计师的创作自由。Schmidt这样评价BO把设计外包的做法:“他们(外部设计师)不会受朝九晚五的员工在公司环境里接触的一些因素所限。他们带着新鲜的思路、全新的视野和不同的视角而来,反过来那也是他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自带小众基因
BO赖以发家的产品是收音机,更准确的说是能够直接插电使用而不是用电池的收音机。当年,绝大部分收音机产品都靠电池供电,还不像今天那样能够即插即用。收音机里的电池也不像今天的那样袖珍轻便,当年还是笨重的大块头,需要专程拿到充电中心里充电,有时还得跑到离家四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就像现代人养车一样。
今天,BO副总裁及品牌、设计与营销总监MarieKristineSchmidt曾在采访中表示:“(品牌)起步时的愿望只是在收音机萌芽的年代制造更好的产品。今天,我们想解决用户碰到的问题,用我们的产品来让生活更简单。”
因此,或许可以这样总结BO的定位:一方面,BO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高端人士,并正因如此才一路成为今天高端音响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技术革新,扩大着产品的服务人群。这看似自相矛盾,反映的其实是BO懂得深耕小众对一个品牌的力量。
BeoMaster
这也让人不仅回想起年,在推出首台运用新晶体管技术的收音机BeoMaster时,BO打出的营销口号:“专门先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