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去轻工业实属无奈,源于红色帝国崩溃
苏联和中国在工业化发展上都是跃进,省去了西方工业革命的百年积累和渐进,其过程无可复制。苏联和中国的工业化都是被战争推动,苏联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得益于朝鲜战争。
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轻工业是造成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今的俄罗斯依旧在去轻工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是什么原因造成俄罗斯不在意轻工业发展,它难道没有看到前车之鉴吗?
俄罗斯的工业化进程历史上离不开两个强权人物,一个是彼得大帝,一个是斯大林。
苏联前身沙俄寻求工业化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彼得大帝执政时期,为了获取西方技术,彼得大帝亲自率领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出访欧洲各国,当然他是乔装成一个下士随团出访,使团的目的一方面学习西方经济文化,了解社会体系和国家制度,另一方面是设法聘请到西方学者和科学家去俄国工作,结果是没有人愿意去当时被认为寒冷、落后、野蛮的俄国。
拿不过来就只有自力更生,使团干脆变身工人应聘到当地制造业市场中,从头学起,能出使使团的人在沙俄非富即贵,这些人颇有怨言,彼得大帝一番勉励后,亲力亲为,化名伊万亲自到阿姆斯特丹当地最大的造船厂和当地人一起抡铁锤、搬砖、拧螺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番操作下,使团中人再无异议和抱怨。
彼得大帝长得一表人才,而且学识渊博,从事的职业是为了沙俄之崛起,学习干劲十足,在工人里面很快脱颖而出,造船厂认为他是高潜力的可造之材,正准备提拔他去学习技师时,彼得大帝辞职去了英国,继续学习不同的造船技术,后来又到奥地利学习造炮技术。
欧洲之行后,彼得大帝回国坚决改革,包括义务兵制、兴办工业、取消贵族特权、中央集权,打击异己,东正教教会修士阿弗拉阿米以文学形势批评改革措施,被彼得大帝抓起来流放,皇后因为持有反对态度,被彼得大帝废掉,儿子阿列克塞因为反对改革叛逃奥地利,被抓回来判处死刑。
在彼得大帝雷霆万钧的手段下,俄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化转变,至少在军事方面的造炮和造船上做到了自给自足。
苏联工业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另一个时期是一次世界大战后,一边是高度工业化的德意志帝国,因战败而倍受屈辱,一边是因为十月革命,被视为异类的苏维埃,当时新生的苏联异类到欧洲人人喊打的地步,欧洲诸国包括美国和日本都是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意图武力推翻苏维埃。
一战后的苏联与德国同病相怜,被诸国和国际社会排挤,年欧洲国际会议上热脸贴到冷屁股上,被刁难的苏联环顾四周,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向会议中位卑言轻的德国抛出合作的橄榄枝。
然而此时的德国对苏维埃也不感冒,加上被打怕了,会议期间谨小慎微怕引火烧身,拟以此事向英国通报顺便拉近、缓和和英国的关系,德国大使三次求见英国大使的通报均被拒见,德皇知道后,冲冠一怒,这是赤裸裸地打脸,转而与苏联缔结同盟,签领了一系列的秘密协定,各取所需。
当时的德国被各国封锁,资源、物资奇缺,但设备、技术堆积如山,苏联呢,地大物博,原材料这些管够,但百姓主要是农民,素质低,而工业化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技术积淀和财富积累,这是苏联无法自我完成的,而这些又恰恰是德国的长处。
苏德两国一拍即合,德国把工业生产的成套制造生产线搬到苏联,帮助苏联建立了三个大型兵工厂,坦克、拖拉机等生产基地,这段蜜月期间德籍专家一度占据苏联外聘专家总人数80%,苏联则向德国提供了大量资源和资金,同时在本土开放基地和工厂,让德国避开一战后英法的限制,在此建立研发中心,不受干扰地训练军队和研制武器。
随后的~19年,从美国纽约股票市场突然狂跌开始,拉开了西方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序幕。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了除苏联之外的整个世界。
西方国际一片哀鸿遍野,大量设备堆满了库房却无地方销售,工厂停工,百姓挨饿挨冻,这个时候饭都吃不上了,还谈什么体制和制裁,于是大量失业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从欧洲、美洲进入苏联,那个时期共计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民苏联,同时大型美国企业为了自救,也纷纷涌入苏联投资和强占市场。
0家美国大公司组成了美国联合公司,进行对苏贸易,将美国的粮食和工业产品运到苏联,再从苏联运回原料和矿产,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就是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苏联投资建设的,美国麦基公司为苏联设计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基本上就是从美国的拖拉机厂拆运组装而来的,还有当时世界最大的水电站第聂伯河水电站。
关于苏联的工业化,要知道一战时期沙俄连人手一支步枪都做不到,也没有独立建造现代大型军舰的能力,有限的几个大公司,不是挖矿就是冶金,还都被外国资本控制着。
现在则是上天入地,各行各业都能自产自足,斯大林曾经就说过:“苏联的工业是由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丹麦、芬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的帮助下建成的。”
后来当冷战爆发时,美国学者萨顿就写了一本书《静悄悄的自杀——美国对莫斯科的军事援助》,说的就是西方帮助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培养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然后每年不得不花一千多亿美元来对付它,多么的讽刺和可悲。
苏联工业化发展是一幕师生反目成仇的剧本,成败皆德国,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二次世界大战,最先鼎力相助苏联的德国突然入侵苏联,减缓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但战后苏联占领柏林后,对德国工业财富也进行了洗劫式掠夺,全部打包运回国内,当时是苏联抢机床,美国抢人才。
二战时,苏联越打越强,国力蓬勃发展,加上多年不懈投入转化为硕果累累的科教文化,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连美国都无法撼动,这种情况下,苏联成为学者圣地,大量共产主义阵营学者纷纷前往莫斯科求学,甚至相当一部分西方学者也来到莫斯科求道,其中有不少人自此留下来,为苏联在各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苏联国力和科技一骑绝尘,其情景如同今天的美国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为其国家建设一般无二。
然而苏联工业强在军事和重工业,完全忽视有关民生的轻工业,苏联人民享受着第一大国的声誉,却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活待遇。这是先天条件造成的,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内忧外患,尤其是外患,因而在工业建设时方针是罕见的一切以重工业优先,这种搞法的目的是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不受外国欺负和颠覆。
斯大林的原意是要在当时情况下逆天转运,但这种落差和跛脚在和平时期弊端非常突出,百姓苦不堪言,尼龙袜都造不出一双,娱乐消费没有,东欧巨变时这些年轻人最想要的就是牛仔裤、尼龙袜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唱片。
最终物资与精神文明的匮乏酿成了年的苏联解体。苏联,这个红色帝国的传奇自此落下帷幕。
如今继承者俄罗斯又一反常态,在继承苏联庞大的军事工业基础后,走上了资源大国之路,卖柴米油盐,木材石油,如今的俄罗斯除了鱼子酱、伏特加,还真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民用品牌,似乎预告着俄罗斯的去工业化发展,不然普京上台又是打寡头又是收归油气国有化,这些钱统统都没投入到工业发展中。
难道说俄罗斯因为石油、天然气储备丰富,准备学习中东国家,既然可以凭老天爷赏饭“一夜暴富”,为何还要勤勤恳恳地去劳动?
其实也不全是,俄罗斯人口少,搞重工业已经占据了大量劳动力人口,拿不出足够的人来发展轻工业,另外还有一点关键的,轻工业竞争激烈,如手机、电脑、汽车品牌数不胜数,中国国内人口多,内需庞大,随便发展一个轻工业光国内市场就足够,在国内养大、养强了,再出口和外国现有品牌干仗,鹿死谁手犹未知。
俄罗斯国内市场不足,发展轻工业要想盈利一开始就得直面国际大牌,这如同小孩挑战职业拳手,没法玩。
所以说,如今的俄罗斯依旧集中精力搞重工业,钱用到刀刃上,改善民生,轻工业完全仰仗进口实属无奈,也是最佳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