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文化丨时光的印记镌刻其中,映射的是一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发展之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在汉代基本成型,至唐朝基本成熟,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传统建筑演变的过程中,与建筑相关的一些构件以及装饰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斗拱”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斗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具有荷载、增大距离、抗震以及装饰的作用,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斗拱的实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唐朝至清朝,斗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态上由简到繁,功能上从起初不可或缺的结构构件,演化成为了繁琐复杂的装饰构件。

从承托屋梁至装饰房屋,绵延历史长河两千余年,斗拱历经多重演变

斗拱,亦被称为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构件,同时也是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斗拱在历史上的演变,也可以看做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的演变,通过斗拱形制的变化可以鉴别出相应的年代。

我国古代木勾结建筑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除了历朝历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之外,大木作的技艺手法变化也是原因之一。

作为建筑构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斗拱决定着我国古建筑的形态以及空间,伴随我国建筑的发展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斗拱发生了多次演变。

西周至南北朝时期,斗拱主要起着承托房梁的作用,处于外端的斗拱承托着檐檩,一个房屋中多个斗拱,每个斗拱之间都是互不连接的。

汉代以后,人们开始使用人字栱,在额枋上加了一个叉手,叉手的上方有一个斗,用来承托檐檩,由于各叉手之间相互交错,形似一个“人”字而得此名,人字栱的使用一直延续到初唐时期。

唐朝至元朝时期,为了保持木构架建筑的完整性,斗拱除了承托屋梁之外,也成为了铺作层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斗拱,其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屋梁大部分陷入斗拱之中,这样一来,斗拱和梁架就自然而然的连接在了一起,顺着房屋外围一圈,左右突出的栱和井干状的枋也搭接在一起。

由这种做法构成的建筑,现如今仍存于世的只有唐代五台山的佛光寺。至宋朝时期,我国古代建筑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了,并且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

明清时期,是斗拱演变的第三个阶段。相较于唐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斗拱在材料和尺度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都有所缩小,究其原因,是因为从明代时期起,人们在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以及随梁枋,这也直接导致了斗拱的尺度和间距不断减小。

除此之外,明清的斗拱还有一个不同于唐宋时期的特点,宋朝建筑中,梁是穿插在斗拱中的,到了明清时期,屋梁则是压在斗拱最上一挑上面,从而可以直接承挑檐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明清以后,斗拱便不再作为承托桥梁而使用。

或质朴粗犷,或灵动飘逸,或大气豪壮,或精致华美,唐宋元明清,斗拱的特色各有千秋

由于时代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历朝历代都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唐朝时期,斗拱具有大气豪壮的特点,常常给人一种蔚为壮观的感觉。

这个时期,我国的斗拱已经趋向于成熟阶段,并产生了多种斗拱力学上的关系,这些关系合情合理,结构上逻辑清晰,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合理的、规范化的形式。

宋朝是我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顶峰时期,其外形和技术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这个时候的斗拱形象从唐代的大气逐渐趋向于柔美绚丽,一般用料比较小,在铺作的组合方面比较复杂,且斜栱开始成为一种最为常用的、普遍的构件,与此同时,斗拱在承托屋梁方面的作用也逐渐减小,慢慢趋向于装饰化。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斗拱纤巧秀丽,更加注重装饰,并且开始在柱子之间增加补间斗拱。

辽金时期,由于与北宋处于同一时期,其建筑风格直接继承了晚唐的建筑风格。而到了金代时期,“斜栱”已经成为了普遍的存在,并为人们大量使用。

铺作方面由下而上分别是栌斗、栱、华栱和斜栱相交,再各自连续出挑,组成一个圆锥体的铺作,从外形类似一个倒挂的香蕉,有着浓烈的艺术意味,并且这个时期的斗拱十分精致华美。

元代时期的建筑可参考山西芮城永乐宫,永乐宫其实是一座道观,其中三清殿是宫中的主殿。

六朵柱头铺作单抄双下昂,这里的双昂都是假昂,并非真的,昂嘴部分类似于鸭嘴,身体部分用料较大,这两昂相拼接之后,形成了一面墙,墙的上方是一个耍头、两个铺作以及两个铺作的昂壁。

随着假昂的产生,人们在假昂下斗刻出华头子,来刻意制造出“插昂”的形象。

时至明清时期,斗拱作为屋梁支撑的作用已经大有减退,这个时候的斗拱主要用于装饰房屋,与此同时,斗拱的攒数大量增加,其制造和设计都极大的增加了复杂性,斗拱构件的尺寸也相应减小了。

清代时期,在计算方面,建筑模数的标准单位从“材分”变为了“斗口”,这样使得计算大大简化,且更为直观和便利。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明清时期的建筑材料用砖石代替了原先容易被腐蚀的土木材料,屋檐悬挑的深度也因此减小。在房屋的构件中,多处的斗拱也被移除,斗拱承接上的功能逐渐退化。

清朝时期的斗拱已经趋向于装饰品,不具备结构功能了,但是在清朝的观念制度下,斗拱不但没有被遗弃,反而更加繁华和艳丽,并且是纯粹作为一种装饰构件存在。

虽然明清时期,斗拱的技术方面有了相应的进步,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技术上改革,使得斗拱原来独有的空间造型美感逐渐消失,只注重平面上一些图案的装饰,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建筑工艺的一种退化。

作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斗拱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对现代建筑构造其独有的特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建筑的形态和空间方面也因此迎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国建筑的形式也从原本的单一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斗拱文化作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代表符合之一,虽然斗拱的作用已不如从前,但是现代仍然有很多建筑学者将斗拱运用到设计之中,使之以现代化的技术呈现在大家面前。

世界上众多的标志性建筑,在构件方面都有斗拱的存在。

悉尼歌剧院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设计的悉尼歌剧院,是一座水上建筑,也是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更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于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从外界上看,很难将悉尼歌剧院与中国古建筑相联系起来,但是实际上,其建筑设计师对《营造法式》有着很多的研究。

从设计草图来看,悉尼歌剧院与故宫有着相似之处,并且在建筑时,设计师在工地现场铸模,再用吊架把混泥土块置于可倾斜式的组装架上,像斗拱一样层层叠加,之后就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位于重庆的国泰艺术中心,是借鉴“斗拱”的典型建筑,且采用了“题凑”的营造手法,在建筑颜色上,使用中国红为主色调,从外观看,给人一种活泼、气势磅礴的感觉,建筑方面下小上大,层层穿插,类似于一个简化的斗拱。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年,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会馆的设计师,借鉴了《清明上河图》,以此作为和谐城市的模板,致敬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国家馆的外形方面就是以“斗拱”为代表符号的。

结语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斗拱作为古代建筑构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斗拱的作用虽然已经逐渐减小,但是其体现的建筑空间和力学特性仍然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营造法式》

《水经注》

《四库全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6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