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高莱斯丨小县城的人情味儿打造儿童
文丨邸玥
图丨1/6图片工作室
二、理念破解:儿童友好,县城给小镇新青年的最大善意
既然“软指标”让县城有了胜算的可能,那县城的“青和力”又从何而来?选择什么样的“人情味儿”回归县城?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先搞清楚未来的县城为谁而建!
1.强势吸引:追求成家立业的小镇新青年
近几年消费市场上,小镇新青年日益成为高频词汇。正如前文所阐述的“小镇新青年是18岁到39岁,并生活在三四五线城市,小镇回流青年和小镇本土青年融合后的群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小镇新青年的基数高达2.27亿,对比一二线城镇青年的0.68亿,小镇新青年总量远超3倍还不止,称得上中国青年人群的新兴主力军,且有高达63%的小镇新青年曾在一二线城市长期生活[4]。可以说,小镇新青年将是影响未来县城的重要变量。
(1)小镇新青年向往婚姻家庭,结婚早、生娃早。
相比一二线城镇青年,小镇新青年结婚的年龄相对更早一些,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结婚年龄平均为27.09岁[5],且单身比例低于城市青年。对于已婚家庭来说,超半数已生育“二孩”。具体而言,在城镇青年与小镇新青年年龄结构相差无几的前提下,未婚城市青年占比超55%,而未婚小镇新青年只占43%[6]。同时,在已婚的人群中,小镇新青年的有孩家庭比例远远高于一二线城市年轻家庭。
以上海为例,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初育年龄超过30岁,已婚城镇青年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为29.89%,而已婚小镇新青年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的比例高达49.36%[7]。
(2)小镇新青年追求“精致育儿”,将更多精力投身于孩子教育和成长。
小镇新青年更是将知识和技能视为硬通货的一群人,他们不仅重视孩子的学科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与所有父母的期盼一样,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下一代能够脱颖而出,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数据统计,他们每月花在子女教育上的费用平均为元[8]。可以说,在孩子的教育上,已为人父母的小镇新青年更是毫不手软。
2.率先瞄准:庞大的儿童人口基数
除小镇新青年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特定群体——县城的孩子。据统计,在全国多个县城里,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9],这其中主要由“内部存量”和“外部回流”两部分构成。
(1)内部存量: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孩子“进城读书”已经成为县城教育的大趋势。
在以往,农村儿童都会选择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往往到高中阶段才会到县城读书。近年来,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相比农村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儿童“进城念书”的时间明显提前。许多农村儿童从初中,甚至小学、幼儿园开始就被送到城里,家长们更是为了让孩子在县城读书在城里租房或买房。
究其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首先,“生源流到哪儿,老师就跟到哪儿”。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开始像市民一样重视教育,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促使一些孩子成为进城的“先遣军”。那么,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也非常好理解:随着农村学生大量进城,农村教师的需求数量降低,进而也反向促使农村教师选择在城里就业。其次,“好师资在哪儿,好教育就在哪儿”。城镇化发展的改变让优势资源必然且不断向县城聚集。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农村教师也会自然而然地更倾向于往城里转移,从而也会间接加速农村孩子向城里聚集。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说,为了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受到更好的教育,农村儿童“进城读书”是必然的结果。
(2)外部回流:受限于人口、教育政策,“儿童回流趁早”现象明显。
自年以来,随着新人口政策的提出,受异地中高考政策限制和农民返乡潮等因素影响,“回流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逐渐庞大起来。所谓回流儿童,是指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学习,但受限于升学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选择离开大城市返回家乡读书的儿童群体[10]。
《中国流动人口子女事实与数据》显示,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有1.02亿,占儿童人口总数的36.79%[11]。每年仅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就有约7万名小学毕业生返乡[12]。不仅如此,“儿童回流趁早”现象也越发明显,多数儿童选择在低年级回流[13]。
综上所述,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抢人竞争格局下,县城“人情味儿”的构建应以城市中的特殊居民——儿童作为“最大公约数”,以“儿童友好”为突破口,让“儿童友好型城市”成为县城主动提供给小镇新青年的最大善意。通过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来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以此塑造县城的正面印象。
3.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正当时
“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FriendlyCity,CFC)”作为城市建设理念,已经非常成熟。该倡议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联合国人居署于年启动创建的,其倡导的就是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儿童福祉作为衡量健康社区、民主社会、良好治理的终极指标。
少年强则国强,各级政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无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还是社区,都应该将儿童纳入决策体系中。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在多个国家均有成功实践。截至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已深入全球38个国家,覆盖万儿童,全球范围内认证了超过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13]。其中,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慕尼黑、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大阪、美国丹佛等都是知名的“儿童友好型城市”。
日本大阪-儿童友好
尽管目前尚未有中国城市和社区的身影,但我国也正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建设实践,深圳、北京、上海、长沙、扬州、武汉等地纷纷在未来城市规划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例如,深圳倡导“从1米的高度看城市”,武汉强调用“1米视角”规划城市,河北固安县也启动“固安儿童友好幸福计划”……通过在城市生活、公共空间、儿童成长、健康关爱等方面不断发力,打造我国国际儿童友好型城市。
显而易见,全国上下都在努力建设“让城市回归儿童”的新样本。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李萍曾这样说过:“如果我们能为孩子们建设一个成功的城市,我们就是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成功的城市。”[1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在起草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年)》也拟将“儿童友好”写入其中,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儿童友好的社会共识和实践探索[15]。
(共五期,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华高莱斯“技术要点”系列丛书《小县城·大未来》。
《小县城·大未来》是一本对城乡融合、县城发展建设进行全方位阐述的县域经济研究书籍。本书将从道、法、术三个层面,从县城的城市建设、城市宣传、产业创新三大维度,将各种县城发展建设应注意的重点、应避免的误区一一阐述清楚,为县城的发展提出中肯建议。
参考文献
[4]新浪VR:《腾讯小镇新青年研究报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