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与丹麦学生PK的纪录片,为中国学
文
睿评
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北欧国家,向来以高福利、低压力的生活著称。
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北欧诸国的教育,多年以来也一直被全世界奉为标杆。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丹麦。
说到丹麦,我们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童话的王国,乐高的故乡。
在那里,崇尚小班授课、创造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备受追捧。而“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找到快乐的自己”,有恰好又和最近备受争议的“快乐教育”十分契合。
看起来,这些理念似乎和国内教育格格不入,甚至相反。而一些公知吹捧西方教育,诋毁中国教育的“素材”,也多由此而得。
理念终归是指理念。
能够落地的理念,才叫方法。而无法实施的理念,只能叫愿望。
两种教育方式究竟孰优孰劣?一部名为《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的纪录片,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项真实的教育测试PK。
而测试的方式,不局限于应试这一方面,而是包括了数学、英语、阅读、团队合作以及创造力5个维度的比拼。
01参加PK的两国班级介绍
来自丹麦的,是丹麦奥胡思地区首屈一指的公立学校。
在这所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知识水平各具代表的学校里,9年级Z班是综合能力相对突出的代表。
而中国的,是来自哈尔滨69中的初三十三班。
69中是哈尔滨知名的重点中学。严格来说,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初三十三班共有学生54名和一名班主任。
而丹麦的9年级Z班共有学生30名和两位班主任。
之所以有两位班主任,是因为这个班级是由两个八年级班级合并而成的。而且,老师认为一个人管理30名学生的话,很难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不便管理。
而一个人管理54位学生的13班班主任却认为,自己能够坚持长时间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在了解学生这方面,还是可以做到的。
相比于班级人数上的硬性差异来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才是更为突出的。
Z班的学生,早晨8点上课,下午2点放学。在校时长满打满算也就6个小时。
而13班的学生,不到7点就要到校开始早自习,晚上接近7点才放学。在校时间基本有12个小时左右。
在课堂上,丹麦的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讲课,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意见。
而69中的学生,学生们奉老师为权威,即便是需要发言,也会先举手。在秩序上,虽然更刻板,但也更有序。
在同学之间的竞争方面,两国学生的差异更明显。
在丹麦,从小学开始,竞争就是被刻意避免的。老师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不想让孩子承受过重的思想压力。
而在中国,竞争的气氛是相对浓烈的。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有竞争、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就是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甚至有些相反的班级进行的一场相同标准的竞赛,究竟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答案呢?
02测试过程
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第一轮比赛项目。在这一轮的比拼中,两国学生都交上了不错的答卷。
13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为76%,没有人得到满分。
而Z班的学生答题正确率为70%,虽然略低于13班,但是有两人得到了满分。
数学测试数学向来是中国学生的强项,不过这项测试是分为两轮来进行的。
考题一轮是中国版,一轮是丹麦版。
在中国版的数学测试中,13班的学生展示出了近乎于“碾压”的优势。
他们的答题正确率,是Z班的3倍。
Z班的学生在考试结束后直呼:中国的数学题应该让工程师去做,太难了,太疯狂了,每一道题都是如此!
不过,丹麦的教育专家却认为丹麦的数学教育更重视场景应用,在丹麦版的比拼中,会比13班的学生更具优势。
但是结果却和他预料的相反。
中国学生虽然在丹麦版的考卷中,平均分只有57分,但也是丹麦学生26分的一倍之多。
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测试的具体要求是,以每组4人为单位,用50张白纸和4卷胶带搭起一座能够容纳全体组员的房子。
按公知们的说法来讲,这项比拼是“自私自利”的中国学生的弱项。
但实际上,13班的学生们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便做出了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很快便完成了测试内容。
而Z班的学生,更加注重自己想法的落实。
不仅没有明确的分工,还处处希望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在争执和打闹中,他们也远远落后于了13班的学生。
创新能力测试创新,这又是一个饱受公知们诟病的“软肋”。
但是在这项比拼中,中国学生依然展现出了对Z班的绝对优势。
创新能力测试的考题为:以两个相对的括号为基础,通过发挥想象力,完成一幅美术作品,并为此拟一个有意义的标题。
这看起来似乎并不像是什么考验创造力的测试,但是这种测试,多年来一直都是国际公认的创造力考评方式。
在这种测试中,绘画能力的高低显然不是考试的重点,以一对括号展开联想才是能力测试的核心所在。
在测试结束公布结果时,优秀作品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的学生。
也就是说,在创造力方面,中国学生根本不比丹麦学生差。
英语测评带着4比0的“比分”,两国学生来到了英语测试的环节。
丹麦本国语言,与英语同属日耳曼语种,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与英语相近,只是在读音上与英语不同。
这一次,来自哈尔滨的学生们终于没能赢过奥胡思的学生。
而两国学生PK的总比分,也定格在了4比1。
03结语
在那个舆论被公知填满,事实被公知歪曲无人反驳的年代,自私、木讷、顺从就是我们对应试教育下中国学生的印象。
也正是如此,才有很多人大声疾呼: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但是将公知嘴里的教育成果摆在桌面上,与中国学生进行同一标准下的对比后我们却发现,拥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中国学生,压根就不像他们所说的那般不堪。
当然,我承认我们的教育依然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社会总在进步,世界总在改变,想要让教育完全与时代的进步无缝衔接这本身就不现实。
当我们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后,也许真的该为中国式教育正名了。
没有基础知识,创新根本无从谈起。而那曾被无数人诋毁的中国式教育,其实同样培养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