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丹麦进入逆城市化后,城市的演
到了20世纪60-80年代,随着丹麦进入“深度城市化”的阶段,它表明“逆城市化”的演进已基本成型。此时,大城市和中小规模的城镇普遍已经纳入了国家城镇体系之中,同时地方城镇体系的面积也在进一步扩张。
一、进入“逆城市化”后城市的演进与城市新格局从城市建筑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呈现城市格局正发生着变更:市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了商业中心,它的周边区域则被商业性建筑的附属设施所取代(如停车场,零售业商场等)。
原先居住在此的居民搬离市中心,选择入住于偏远的地区或者郊区的新居。而除了市中心地区的商业性转型以外,一些公司和企业,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小的零售业都采用在市郊地区扩展的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末是“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由于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丹麦城市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导致城市的建设几乎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峰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主要区域是那些先前尚未开发的市郊地区,通常它们被规划设计为新的定居地。
以年被展出的欧登塞东南部地区为典型案例,在它的新规划中融入了一些其他小城镇的设计理念,这里的建筑物以排布较为密集的住宅区为主,同时还预先规划设计了人性化的便民设施。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尽管丹麦城市所制定的市郊区域规划,相较于其它欧洲国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且市郊的相关服务设施也较为发达。
但是仍有一些尚待改善之处。其中之一是解决那些建造年限较长,在建造之初并未制定专业系统的规划细则的地区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的空地已经所剩无几,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在于“改造性规划”方面。
以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欧登塞东南部地区的空地的规划项目为例,由于此处已被市政当局纳入总体性规划的范围之内,因此,它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和建造项目,还将对排布过于密集的建筑物、公共设施欠缺等弊端进行改造。
该项改造性规划被市政当局列为重大型协调性行动,受到英国规划设计师米尔顿·凯恩斯理念的启发,这套规划方案的内容包括了“新的大学、区域设施、住宅区和工业区”,规模已经接近于一个小型城镇,在规划布局方面则采用了大规模的网格型为基础。
然而,小规模城镇的不稳定现状和发展前景却普遍令人堪忧。20世纪80年代,由于部分建设工程的实施偏离了预先制定的规划方案,导致相关的后续建设项目(涉及交通主干道和道路系统的改建工程)执行困难。
同时,这些地区拥有大量尚未开发的空地,尽管市政当局和民间组织早已制定了规划方案,但是受制于发展速度,实际建成率却很低。
此外,相较于传统大城市,这些中小规模城镇的老城区,它们具有传统风貌建筑的留存率更高,如何在改善居民日常生活设施的同时用更合理的方案来留存城市的传统风貌,值得市政当局和规划者斟酌。此外,由于受到人口“逆增长”趋势的影响,部分预设的规划方案已作废。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城镇的新规划建设成效显著,克厄湾建设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自20世纪60年代起,这个港口城镇就开始制定新的规划方案,在当时的规划方案中已经对住宅区、工业区以及综合性建筑进行了划分。
住宅区的房屋类型以面向中小规模家庭的独户房屋为主,其中还包括部分公寓型房屋和联排房屋,在房型的设计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市政当局提出了市中心区域的新规划方案,除了修建新交通主干道、改造旧公路、建造大规模停车场和新商业中心等当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常规项目外,新方案还包含以下内容:
“它将在基本保留老城区的市中心整体性的同时,将新建的市政厅和仿造旧有建筑而建造的新教区大厅进行了精心的排布规划,以此来呈现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融合的景观效果。
除了对市中心的规划设计外,在建筑物的外观上也充分展现了丹麦传统住宅的建筑元素。”
“逆城市化”趋势对城市规划设计者制订方案提出了新需求,尤其是对那些新扩展区域的规划,它们需要整体性提升市郊区域居民的生活品质。
尽管20世纪上半叶倡导的“园林型”郊区理念,它对于“逆城市化”时期制订的新规划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引领作用,然而“园林型”郊区在建设完工后却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如何避免这些缺陷就成为了在制订新规划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而除了居住环境的问题外,“逆城市化”所带来的还有市民日常出行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正在逐步影响着城市的人口分布结构,正如同澳大利亚哲学家约翰·L·布朗在《原因和条件》一文中所陈述的那样:
“城市的结构是影响人们日常出行的‘内在条件’,如果一位居民居住在城市的外围,那么他也许会选择在早晨驾车行驶几公里来抵达工作地点,反之,居住在市中心附近的居民仅几分钟骑行的车程便可达到。”
因此,市民因居所造成的“功能依赖性”对于城市规划而言也包含着对新一轮城市架构调整的提示。
此外,“逆城市化”所涉及的新规划经历了一个从以新建为主到以改造为主的过程,当有限的空地逐渐被规划开发完毕时,它的重点就逐渐转向“改造”工程。
因此“逆城市化”趋势对市民阶层的最大影响在于居所位置的迁移以及日常活动轨迹的变化,每天往返于市郊居所与市中心工作场所的通勤,逐渐成为了部分工人阶层与中产阶层的生活常态。
结言因此“逆城市化”与交通设施机动化程度的提升具有密切的关联性,随着“逆城市化”趋势的逐步发展成型,丹麦的整体性市郊规划也基本达到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程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6880.html